為什么滴滴公司要給不合法的車輛和司機派單?
滴滴管理不嚴滴滴一直面臨著競爭壓力,于是對網約車司機的管控,也不敢下手過嚴。
1、滴滴管理不嚴
滴滴一直面臨著競爭壓力,于是對網約車司機的管控,也不敢下手過嚴。它本身由于資本介入而極度膨脹。所以,難免在管理上很難跟進,很多事情做的相當粗糙。尤其是網上流傳很廣的滴滴司機騷擾女乘客的事件,曾經搞得沸沸揚揚。
2、滴滴面臨同行壓力
滴滴其實從來沒有真正長久統一過網約車市場,無論它自己是否一直清醒,其實滴滴一直存在行業競爭壓力。打鐵還需自身硬,可能是由于過去滴滴自身的膨脹,在其短暫的統一網約車市場之后,就很快遭到了美團的入侵。而且包括易到用車,神州租車等同行也有了死灰復燃的機會。
3、滴滴對社會效應和政策法規缺乏預判
從宏觀上來講,更大的原因在于早在2016年底,北京上海網約車就發布了新規定,要求“京籍,京牌”,“滬籍,滬牌”。于是,本來符合規定的網約車,突然之間就變成了黑車。其實,除了大城市,很多地方城市,對網約車也采取了打壓的態度。根據某些記者的親身體驗,他們在火車站或路邊叫網約車,可是半個小時,仍然沒有人。同時,其身邊不斷有人喊“話去哪兒”,“打不打車”。這些喊話的人,就是黑車司機。
4、事業尚未成功,滴滴還需努力
幾年前,由于網約車平臺的興起,黑車這個行業開始銷聲匿跡。很多原來屬于黑車的司機。加入了網約車平臺。不過由于網約車遭到打擊,黑車再次死灰復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網約車雖然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相比于黑車而言,已經是一個時代的進步。如果因為新生事物有缺憾,而選擇無情打擊。那么可能會讓那些已經面臨淘汰的黑車,重新獲得市場。
所謂滴滴公司給不合法的車輛和司機派單,既有其管理上的不足,也有整個行業趨勢的壓力,更有其創始人對社會效應和政府政策缺乏預判。所以,滴滴之路任重而道遠,祝它好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