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的出路是什么?
至少在中國,程序員的出路可能不是再做資深程序員。早就有傳聞說,華為準備辭退40歲以上的程序員。
至少在中國,程序員的出路可能不是再做資深程序員。
早就有傳聞說,華為準備辭退40歲以上的程序員。
其實,真正具有高深編程思想和編程技術的人,可能并不受這個年齡限制。比如,著名的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是一位編程天才,他出生于1955年。而直到他年近40歲的時候,才和同事發明出了JAVA這樣的曠世杰作。
其實,深邃的編程思想和對具體技術的細節敏感,以及編程反應速度之間,是有差別的。西方人更重視前者,而中國企業更重視后者。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人把程序員稱為碼農的原因,仿佛他們真的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做一些搬磚之類事情的熟練工而已。
但其實,真正好的程序員,需要有足夠精妙的思考和手感。很多編程高手都說,如果一個人沒有編完10萬行代碼,是成為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優秀編程人員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像java之父那樣到三四十歲之后,還能迸發出卓越的編程才華,才是人之常情。
但個人才華的迸發,如果不能和整個社會系統相吻合,其實也并不現實。這,就是為什么華為不顧編程人員,可能在一定年紀之后更有才華的原因。因為效率和執行力所需要的旺盛精力(能長期熬夜和加班),可能對企業更重要。
換句話說,程序員在用青春和時間換取才華之后,可能已經達不到企業所需要的精力要求了。
所以,程序員的出路可能是被轉向管理崗。很多互聯網企業老總,本來就是程序員。比如小米的雷軍,騰訊的馬化騰,包括360的周鴻偉,之前都是編程高手。
當然,更多的人可能流向了內容創作領域,特別是文字寫作。比如曾經供職于阿里的程序員鬼腳七,以及能在得到開專欄從事寫作的梁寧。他們之前都是很優秀的程序員。長期的編程,讓他們有機會努力鍛煉著自己的大腦。而這樣強大的腦力,一旦用于文字創作領域,依然可以熠熠生輝。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