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上云,客戶真的占了便宜嗎?
相信很多人對一年前騰訊云1分錢成功中標廈門政務云事件記憶猶新。其實,此事并非孤例,比如2016年中國移動1元錢中標溫州政務云、2017年中國...
相信很多人對一年前騰訊云1分錢成功中標廈門政務云事件記憶猶新。其實,此事并非孤例,比如2016年中國移動1元錢中標溫州政務云、2017年中國電信1分錢中標遼寧遼陽信息化和海南政務云項目、今年年初,阿里云以不到100元的價格,拿下預算250萬元的北京電視臺公有云項目......近兩年來,互聯網公司和電信運營商作為競標企業,以超低價格中標事件頻頻出現,經過媒體發酵,直到今天仍然爭議未平。目前來看,低價中標有愈演愈烈的可能,將給行業和客戶帶來嚴重危害,需要高度警惕,及時遏制。原因有三。
首先,低價中標違反法律。在2017年底施行的《招標投標法》新法中,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投標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報價競標”,第四十一條也對低價中標進行了限制?!墩袠送稑朔▽嵤l例》第五十一條規定:當投標報價低于成本時,評標委員會應當否決其投標。
如果說此前1分中標事件的爭議之處就在于對低于成本報價的界定上,有人會說,這需要根據投標方的實際情況做出判定,并不會產生成本。那么我們從云服務的特征來看看是否真的不會產生成本:以公有云為例,此類云服務客戶不用采購相關的設備,但公有云的接入方式是寬帶互聯網,需要通過互聯網提供和獲取云服務,這會產生寬帶費用;云服務所需的云主機,存儲,網絡設備這些,經過長時間的運轉所產生的設備損耗、更換,也必然產生相應的成本;云服務商的數據中心需要電力和人工日常維護,這也會產生日常的運維費用,單是這些,就會產生多少成本?
第二,以阿里云和騰訊云為例,他們以B2C起家,服務個人用戶的經驗和能力要大大高于企業客戶,服務企業級客戶需要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而互聯網公司做B2C并不需要這樣的服務體系,因此不要說阿里云、騰訊云以極低的價格中標,就是高價中標,配套的服務也很難建立起來。
很多對安全性要求高的行業,對于云服務商的專業性和服務的要求都很高,前期的規劃、建設,后期的管理和運維,云服務商往往需要針對客戶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但阿里云和騰訊云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如果遇到復雜問題,就難以應對了。
第三,低價中標必然導致服務能力大打折扣。政企云服務項目的招標評分,除了價格以外,還包括技術、服務等因素,價格不是唯一因素,但低價卻會對后續的一系列服務產生十分惡劣的影響,這在多個行業中已屢見不鮮。
一些企業為達到中標目的以極低廉的價格搶標,中標后,為獲取利潤,再通過種種手段以次充好,偷工減料,導致質量下滑,從而埋下隱患。因為低價中標,云服務商內部供給不足,配套服務建立不起來,交付能力一團糟,導致客戶頻頻大面積宕機,對個人用戶來說,生活和工作都會受到極大影響,對企業級客戶來說,金融、稅務、醫療、交通、制造......哪個行業的客戶,如果由于云服務導致宕機引起安全事故,都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對各個行業尤其是亟待上云的傳統行業而言,低價中標事件如果不加以遏制,不僅會對行業和經濟的轉型升級造成阻礙,更會造成難以想象的危害。
電信業就有很多典型案例。十年前,針對某電信運營商價值上百億元的招標,為了中標,投標的華為竟僅報價6億多元,摩托羅拉甚至在15個城市報出零元價格,這種“自殺性”報價在當時引起了業界的騷動,當時就有分析指出,這種拼命壓低價格的做法,只會影響網絡質量,客戶應該有所警惕。而且,低價中標后的設備商,會以多種理由提高后續的設備和網絡升級價格。實際上,在電信設備行業,低價搶標十分常見,包括華為、中興通訊在內的設備商,曾多次局部采取類似策略,先以低價殺入,再通過更大的擴容回收前期成本。
低價同時產生了大量的問題產品。有媒體報道稱,2011年到2013年間,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由于低價招標采購了大量質量參差不齊的光纜、連接器等產品,導致不少省份的光纖寬帶出現嚴重的斷網、網速不穩定等質量問題。而且低價中標也并不會節省成本,有電信運營商人士就曾說:“施工過程中,中標企業往往會通過虛報人工、物料、面積等工程量,同時賄賂監理、工程負責人,然后拿到比中標價多得多的款項。”
因此,無論是1分還是0元,便宜、免費的表相背后其實是種種陷阱,受損害的還是客戶。物美價廉并不存在,低價意味著低質,云服務商只有提供與價格相匹配的技術和服務,客戶才能放心接受。有了客戶,才能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才能保證技術和服務的不斷進步,才能給予客戶更好的服務。
由此可見,低價中標這種輕質量重價格的做法,有悖于最基本的法律與經濟常識,助長優汰劣勝,就像一條條蛀蟲,咬噬和腐蝕著云計算這一科技根基,罔顧客戶的利益,最終讓客戶遭受損失,這就是云服務的低價中標為何需要高度警惕的原因。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