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圍剿戰,美團上海日訂單30萬扇了滴滴怎樣的耳光?
據有關報道,美團打車登陸上海,前兩天每日完成訂單量超過25萬單,第三天訂單量突破30萬單,迅速取得1 3以上市場份額。
據有關報道,美團打車登陸上海,前兩天每日完成訂單量超過25萬單,第三天訂單量突破30萬單,迅速取得1/3以上市場份額。這個情況對于原被本認為已經徹底統治了出行市場的滴滴而言,的確不是一件好事。雖然說不上什么打臉,畢竟只是區域市場的短期統計。同時,美團打車主要靠瘋狂的補貼搶占市場,而瘋狂補貼是不可持續的。但是,滴滴出行的市場霸主地位的確沒有想象中那么穩固。
我國市場一直存在店大欺客的問題,每個公司在初創時期都會大規模讓利于客戶,甚至虧錢補貼用戶,只為了快速搶占市場。目的就是獲得市場統治地位和定價權。為了搶奪統治地位,不惜大規模燒錢,大打價格戰,以至于創業公司只能靠大規模融資勉強維持運營,一不小心就會破產倒閉。等把競爭對手都打跑了,轉身就利用市場統治地位,大肆漲價或者壓榨上下游企業。不僅僅是出行領域的滴滴,包括打入出行領域的美團,在自己的外賣市場,即便市場上還有一個餓了么制衡,也頻頻被合作商家指責抽成比例高到不合理。而依然沒有完成統一的共享單車行業,則是各個企業隨時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以至于用戶的押金面臨很大的風險。倒閉企業留下無人處置的單車,成了不可忽視的社會負資產。創業企業之間比拼的不是誰的模式更有優勢,誰的產品更有競爭力,而是誰的融資更成功,誰更能燒錢。補貼戰成了市場競爭主旋律。
因此,可以說中國的很多行業市場都陷入了惡性循環,領軍企業先利用資金優勢大打價格戰,趕跑所有競爭者之后再追求不合常理的高利潤。而滴滴出行無疑是這里面的典型代表,很多對滴滴不滿的司機甚至用“滴滴不死,天理難容”來形容這個平臺。滴滴先后跟快的和優步中國兩大主要的競爭對手合并,實現在中國出行市場的一家獨大。這也給很多行業一個啟示,市場領軍者通過合并來獲得統治地位,從而盡快實現盈利。市場上笑到最后是資金實力最雄厚的企業,而不是市場表現最好的企業。不僅僅如此,由于資本的強勢干預,以至于企業把合作伙伴跟客戶的重要性忽視了,沒有跟用戶共贏的思想,把用戶單純想象成了利潤源。早期的過度補貼讓用戶形成依賴,隨后利用高價回本。對于合作商戶也是如此,先是無限讓利,隨后無盡壓榨!
對于一個新的行業,通過適當補貼培育消費者習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利用過度補貼讓全行業無利可圖,趕跑所有競爭者以實現事實壟斷,獲得隨意定價權。商業競爭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資本游戲,沒有了互利共贏的精神。作為這種模式的先行者跟代表企業,滴滴在出行市場正面臨著美團的野蠻入侵,而入侵的利器則是當年滴滴的拿手好戲——高額補貼。
如果滴滴出行以一個合理的定價和傭金體系,利用高效運營獲得利潤,美團就不會有進入出行市場的動力,因為無利可圖。但是,滴滴的高價高回扣政策讓美團等企業對出行這塊肥肉,非常眼饞。美團殺入這個市場也是必然,即使沒有美團,也會有其他企業來做這件事。面對美團的入侵,滴滴用進軍外賣市場進行回應。并且,從一開始表示美團的進場不會給出行市場帶來變數,只不過三百多家出行企業多了一家。到現在不得不根據美團的補貼策略做出相應調整增加補貼,事實證明滴滴感受到了美團的威脅。而且,滴滴這種偏離用戶價值的市場應對行為,證明了“重視用戶價值”不過是一句空話,用戶和滴滴司機的逃離,并不令人意外!
用戶忠誠度應該來自于商家持續不斷的客戶經營,而不是市場壟斷地位。要說美團搶走大量份額扇了滴滴耳光,倒也不至于。但是,滴滴想憑借市場壟斷地位躺著掙錢的美夢的確要醒醒了。其他市場領軍企業,也是一樣,比如說進軍出行市場的美團,在外賣市場能否經受住滴滴的考驗,外賣市場的水分有多大,很快也會有答案的。畢竟美團打車表示滴滴司機大規模倒戈的同時,據傳聞滴滴外賣也得到了海量美團騎手的擁護。用戶們會不會也大面積擁抱新玩家,值得關注和期待!
希望充分競爭可以幫助企業回到良性競爭的軌道,而不是先過度補貼,后高價壟斷的畸形模式。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