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全球10億+用戶覆蓋,NOX夜神的創業生存哲學

鎂客 8年前 (2018-03-27)

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

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

——溫斯頓·丘吉爾

3月20日,剛滿3周歲的NOX夜神(以下簡稱Nox),公布了其獲得近2億B輪系列融資的消息。延續以往低調作風,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智能分發引擎,沒有舉行任何發布儀式,甚至并未就融資信息對外界做過多闡述,但仍有不少客戶和用戶對此表示了熱切關注。

 

    3年全球10億+用戶覆蓋,NOX夜神的創業生存哲學

 

從最初的0,到如今全球覆蓋10億+,Nox在復雜多變的移動互聯網營銷環境中快速成長起來。當然,相較于大體量的BAT等,Nox或許并不能稱為一家“大”公司,但其人均產值卻遠超越上一代大公司三年同期。是什么讓一個初創型企業,在3年內迅速收獲如此成績,并逐漸成為一個頗具“模板式”風范的創業典型?本文成稿前,筆者通過深度訪談等形式,聯系了Nox創始團隊的2位成員,試圖尋找答案。

一支戰斗力很強的團隊

如果把創業當成長期攻略一款SLG(注:SLG即Simulation Game,本文特指策略類游戲),那整個企業運營過程則是人力、物力、統籌、謀略等多維度的綜合較量。而對Nox團隊來說,其手上最重要的武器,或許是人才策略。這是一支初創團隊成員來自百度、華為等一線互聯網公司的隊伍,截至目前為止,這支隊伍已擴充至上百人。

作為一家技術驅動型企業,Nox員工對產品、技術“極致”需求強烈。據了解,自創立之初,Nox就堅持“小步迭代、精益創新、敏捷開發”的研發理念,無論是C端的用戶級產品(NoxP ),還是B端的行業性平臺(AiadMobi、NoxInfluencer)都是如此。

此外,Nox始終堅持最強陣容的打造,一方面嚴苛選人機制,讓全球更多優秀人才加入進來。另一方面對內部員工專業能力進行提升與培養,以足夠的耐心等待其飛躍。“SuperCell公司不到200人就創造了業績神話,這個世界上沒有200人做不了的事情。以后進入Nox會越來越難,因為我們打磨到最強陣容時就不增加絕對人數了”,其中一位受訪人說道。

也正是因為對產品、技術、人才的嚴苛,雖然團隊規模不大,但Nox的人均產值遠超行業同期。與此同時,Noxer身上擁有著的all in的果決,還有不做到極致寧肯不開始的偏執,也在驅動整個團隊不斷向前。

專注創業初心

如果說不過多增加對外聲量,專心沉淀產品與技術是Nox的“處事原則”,那么成為偉大的公司,則是Nox的創立初心。

回顧歷史,微軟希望每個人的桌子都有臺PC機,30年后,這個理念造就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公司之一。能夠成為這樣偉大的公司,相信是每一個創業公司的夢想,Nox也不例外。Nox希望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快速的感知到快樂的存在,也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之前不過多對企業進行披露,就是想聚焦產品本身,讓萌芽期的Nox,能夠在低調務實、不浮躁的狀態下,激發創造潛能,專注創業初心”,另一位受訪人表示。所以三年來,Nox幾乎摒棄了所有公共表演,一直沉浸于產品錘煉本身,這構成了Nox最鮮明的特征——專注。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關于用戶與產品、技術與競爭,Nox有著自己的經營邏輯。聊到團隊內部流傳的諸如“1天上線”“0事故”“世界級”之類的口號時,“這個啊,最初是因為運營這邊有個產品需求,晚上提報,第二天就上線了。UE、FE等全體團隊用了一天就搞定了需求,效率相當高。后來在我們內部就傳成了一種激勵口號”,受訪人笑著說道。

崇尚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Nox團隊,遵循小步迭代、敏捷開發、快速試錯的理念,堅持周級小迭代,月度大迭代的產品創新原則,以匠人的精神磨礪每一個產品。諸如其獨立開發的廣告平臺——AiadMobi,在深耕程序化廣告投放領域,以自身數據優勢、技術優勢,有力對抗分發中的流量質量差(留存、付費低)等傳統分發弊端。此外,為了能夠提升用戶轉化率與廣告效果,Nox對交互、試玩、富媒體、H5等下一代廣告形式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推出了國內領先的試玩廣告技術等等。

在回顧過去和競爭對手的較量時,兩位受訪人都表示: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我們做的非常好,只是因為Nox不斷讓快一小步變成快一大步,快是Nox生存的又一哲學。

“Nox極其幸運能夠在創業大軍中活下來。時值Nox創立三周年,三年里經歷了一個創業公司需要經歷的幾乎所有事情(消耗、磨練、鎮痛),未來還會經歷更多,但我們不會畏懼,既然不可避免,那就勇往直前,享受過程,暢想成長。”

寫在最后:

對Nox乃至很多創業團隊來說,或許正如著名政治家丘吉爾在二戰中鼓舞無數軍人所說的那句名言: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亦并非末日,擁有一直前行的勇氣才是至關重要。而隨著Nox業務版圖的繼續搭建,相信他們會用時間證明創業者的態度與精神。在此,祝福Nox團隊能夠在創業的道路上越走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