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解決緊張的醫患關系嗎?專訪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何志明:機器人根本不能獨立看病

巫盼 8年前 (2017-12-26)

雖然大數據醫療的應用前景廣泛,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令人沮喪。在個性化醫療中,“光有AI是不夠的,因為AI還是需要大數據?!?/p>

“如果機器人通過一定的醫學考核后,上崗給你看病,你會接受嗎?”

這個問題拋出來肯定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不可置信,有人會戲謔:機器人看病,可以省紅包了。

就像國內愈加緊張的醫患關系,在醫療診斷上,關于人工智能的爭議也一直“剪不斷理還亂”。

“如果我自己生病了也不會愿意讓機器人來給我看病。”在何志明院士來看:“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是兩碼事,機器人只是一個物理設備,但是人工智能如果要運用到醫療上,它就要有考試外延的其他功能。”

何志明教授,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組部“頂尖千人計劃”獲得者,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工程學院教授,細胞控制中心主任,曾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校長。

在個體化醫學、微納米流體,紊流三大研究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橫跨紊流系統、微納米流體科學和生物納米科技研究領域中享譽世界的科學家。

光有“AI”是不夠的,大數據收集是難題

AI醫療到底有多火?

今年11月,強生對外宣布要開始做醫療機器人;

Deepmind開始將深度學習算法用于乳腺癌X光檢查;

IBM Watson在輔助癌癥診斷和改善醫院病人護理上取得重大突破;

英偉達和通用電氣合作,準備全面升級全球50萬臺醫療影像設備。

而何志明院士研究的個體化醫學也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協助,問題來了,個體化醫學又是什么?

對于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現在的用藥方法是用同樣的藥;而在將來的個體化醫學中,由于可以預測不同病人的藥物效應,所以即使是治療同一種疾病,醫生也可能根據病人的遺傳背景來選擇合理的藥物和最合理的劑量。

眾所周知,藥物研發的周期非常長,何志明院士通過他們的技術和算法,可以快速縮短這個過程。

“通常一個藥從細胞實驗到臨床需要十年以上,但是我們三、四年,用三四百萬美金就已經做完了臨床試驗的初期階段。目前,我們現在已經和一些機構合作研制HIV和TB的藥。”

也就是說,相比較傳統的藥物研發,在AI的幫助下,何志明院士他們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用很少的資金實現藥物篩選。

“我們用人工智能的方式,找出藥物和病人表型之間的函數轉換,實現藥物篩檢、因人施藥。”

何志明一開始采用神經網絡方法,用了幾百個數據,但是找到規則、發現致癌率其實僅僅只用了五六個實驗,所以就像何志明所說,他們的方法是基于神經網絡優化得到的,用這個算法去做到個性化醫療。“根據每一個人很少的數據,通過我們的方法來確定什么藥什么劑量。”

在這個過程中,大數據的作用功不可沒。

何志明舉了個例子,“大數據可以幫我們選藥、找靶點,目前肺結核認定的十四種藥,就是利用大數據從6000多種藥中選出來的。”

雖然大數據醫療的應用前景廣泛,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令人沮喪。“光有AI是不夠的,因為AI還是需要大數據。”

在小樣本應用領域內,大量的人工標注幾乎不可能實現,比如醫療數據方面,考慮到數據隱私性,以及各個醫院之間的互通性,這些都讓海量數據獲取和訓練難上加難。當然,這也是AI醫療發展的一大瓶頸。

每一種病都需要個性化治療,新技術應用以臨床應用為首

馬兜鈴酸事件后,關于中醫有害的討論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在何志明來看,“中醫的問題在于沒有很準確的測量方式。”

“我們現在是把分子拿出來做,這是絕對科學的,一包中藥兩三百盎司,但是我們治病大概只需要三、四分之一。從幾百個分子之間找出來哪幾個最重要的,然后調不同的量,可以有效地將劑量降到四分之一。而降低劑量很重要,因為每個藥都有毒,我們增加效用值來降低成分。”

對于組合藥來說,各個成分之間的比例很重要,但這個比例是一個很大的區間,所以需要不斷去測試研究。

雖然何志明院士一直在致力于推廣其研發的個體化醫療,但是在市場普及過程中一直遇到不少問題。

“個性化很難達到,我們之前做肝移植實驗的時候一分錢沒花,直接根據醫生給的藥測出結果,和醫生說下次就用這個劑量,但是這種情況是無法向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去申請,因為FDA是做出一個片子后賣給大家用,這和我們的標準不一樣。

通常情況下,因為每個中藥的分子都是新藥,所以必須要通過FDA的批準,組合之后還需要經過二次批準,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四、五十年。

現在何志明每幾個月就會和醫生開展臨床試驗,“目前為止,醫生一直做不到臨床的個性化醫療,雖然分子生物的機制可以幫忙選藥,但是選不了劑量,不過我們定的很清楚,個性化治療每個禮拜都會定期變,和中醫‘視體質而變’一樣。”

雖然普及之路漫漫,但是何志明覺得醫生是很容易被說服的。“醫生的目的在于治病,而不是發表論文之類。他們和工程師一樣,是問題的解決者。”

這和我們此前采訪的樊代明院士觀點不謀而合,“不是說寫論文不行,而是說要寫了有用,寫了能真正用于臨床治療。”

從醫生的角度去看待新技術的應用,其實最大的衡量標準就是一切為了臨床治療,控制和解決病癥問題。

機器人真的會取代醫生嗎?

回到我們開篇所提到的問題,其實有一個大前提:機器人真的可以取代醫生嗎?

“拋開技術因素,這其中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首先,病人會接受嗎?病人的心理狀態很重要,他們會不會相信機器人醫生?其次,國家的FDA會通過嗎?即使通過了,如果發生誤診了怎么辦,像國內的醫患關系就很敏感。”

所以現在機器人可能某些方面做得比醫生還好,但是最終的診斷結果還是要醫生來決定。

一個有經驗的醫生,是要經過十幾年訓練的,在這過程中他可以從病人的病情中學到很多,與病人形成一種互動,而這正是大數據所缺失的。

大數據可以掌握很多基礎的知識,像教授一樣將這些知識教給學生,但是學生還是要自己去和病人互動,才能擁有經驗,成為真正的醫生。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