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神經科學家推翻15年前相關成果,找出大腦對于環境的全新記憶機制

Lynn 8年前 (2017-12-26)

這一研究為編程大腦打開了一種全新的研究路線。

提到與大腦記憶的關鍵部位,根據常識認知(或者《十萬個為什么》),鎂客君的第一反應就是:海馬體。

MIT神經科學家推翻15年前相關成果,找出人類對于環境的全新記憶機制

基于這一大家都知道的常識,15年前,MIT的神經學家通過研究給出了人類對于環境的記憶方式的解釋:當我們進入一個房間時,如果發現布置是熟悉的,大腦就會調用長期的記憶信息;如果發現房間是不熟悉的,大腦就會迅速收集空間信息并進行存儲。而他認為這里控制和存儲整個環境記憶是一種被稱為CA3的海馬。

近日,MIT另一位神經學家通過深入研究發現,控制這種記憶處理方式的大腦區域被稱為藍斑,而不是一直認為的CA3海馬。

MIT神經科學家推翻15年前相關成果,找出人類對于環境的全新記憶機制

據研究人員解釋,當我們進入新的環境時,大腦中的藍斑會被激活,釋放大量的多巴胺進入海馬的某個區域,然后促進其進行記憶信息的存儲。

實驗中,利用基因工程,研究人員首先對小鼠的神經元進行改造,讓其可以通過發光來反映神經元活動。隨后通過對小鼠的觀察和干擾研究,研究人員發現藍斑是通過調節釋放到CA3的多巴胺的量來和神經突觸進行聯系,以對全新記憶進行控制和調節的。

對此,生物學與神經科學教授Susumu Tonegawa說道:“我們具備在一個全新環境中記住一些關鍵信息的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我們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關于這一研究的應用和意義,研究人員Tonegawa表示:“這項研究為電路機制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研究路線,我們可以將與行為相關的刺激編碼成長期記憶,把重要的刺激存儲起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