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腦科技張本宇:搭建一座橋梁,彌補行業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斷層
在張本宇看來,AI是一種很好的技術,而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提供了很多的需求,但是這兩者之間并不是簡單利用AI工具就能解決的。
如同此前的互聯網+,隨著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當技術漸趨成熟,如何實現商業化落地就成為了一個難題。而對于企業來講,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如何運用這些技術改變自己、避免被時代的潮流所淹沒也是一個問題。
“打造行業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橋梁”,在云腦科技的首頁,鎂客君第一眼看見的就是這句話。細細想來,我們不禁想問,橋梁出現之前的斷層是什么?這座橋梁又該如何打造?帶著這樣的問題,鎂客君采訪了云腦科技的創始人兼CEO張本宇。
創業念頭早已存在,只是還缺一個時機
對于創業這回事,其實張本宇早就有了這方面的想法,無奈的是,他缺少一個時機。在已經深耕人工智能領域十多年的他眼中,彼時的AI技術相對來說并沒有特別的成熟。
就在2015年,張本宇等到了那個時機,并毅然決然的從谷歌離職,繼而創立了現在的云腦科技。
那這個時機是什么?張本宇說出了三點:
首先,深度學習已經具備向互聯網之外滲透的能力;
其次,國內大數據基礎設施的建立已經有了幾年,許多行業已經是屬于有數據的階段,同時大數據也有了一定的計算基礎平臺;
最后,AI算法本身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
目前,云腦科技分別在硅谷和國內都設有站點,并均建立了研發中心。不同的是,在偏重上,硅谷站點更偏向于算法的研發,而國內更傾向于對技術、產品商業化的推進。
人工智能與行業之間有斷層,他們想做的就是搭座橋梁
前面我們也提到,云腦科技的官網上就醒目地寫著一句“打造行業與人工智能之間的橋梁”,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到其正在做的事情與自身的定位。
“AI是一種很好的技術,而各行各業的發展也提供了很多的需求,但是這兩者之間并不是簡單利用AI工具就能解決的。”張本宇表示,在其看來,要想將AI用好,我們需要多方面的專業技術。
相應的,有著迫切需求的傳統公司會嘗試用AI去解決,但往往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數據,數據夠不夠、需要什么樣的數據、多來源數據又該怎么結合……這些都是在運用AI之前所需要考慮進去的問題。
另外,面對日新月異的算法,什么樣的算法,或者說哪些算法結合才能解決這些問題?AI系統所輸出的結果或數據又該如何才能與應用場景真正結合?這些問題也同樣需要斟酌一下。
當前,基于對行業信息化程度、AI需求、合作伙伴的考量,云腦科技目前主要在四個領域提供服務,分別是金融、能源、人力資源和通信。
在服務上,云腦科技更多的是和不同行業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打造——行業中間件AI(X)。張本宇介紹道:“AI中間件就是我們的核心AI技術平臺?;诓煌袠I特定的知識和需求,繼而形成一個解決該行業特定問題、讓該行業人群能夠迅速使用的服務產品。”
簡單來講,就是“我提供算法、你提供數據和需求”的模式,通過針對性的培訓,讓算法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與此同時,除了為行業提供AI服務,針對當前AI產業人才緊缺的痛點,云腦科技還設立了一個“中美AI青年計劃”項目。這一項目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云腦科技硅谷研究院的線下參與活動,參與項目的學生在此期間會接受美國頂尖算法工程師的指導,另一部分叫做“云腦機器學習實戰訓練營”,即線上視頻教學授課,而中美導師會帶著學員做項目,為其答疑解惑。
只做技術是死路一條?那可不一定
在接下來的規劃中,依據“一橫一縱”的戰略制定,云腦科技將打造一個足夠強大的AI平臺,繼續在不同的行業中進行深挖??傮w來看,云腦科技是一個以技術為主導的AI創企,那么,問題來了。
此前,有人說“只做技術的公司只有死路一條,因為這些技術在未來終將被BAT免費開放”。再聯想此前百度與科大訊飛之間因語音識別免費開源而鬧得沸沸揚揚一事,似乎從側面印證了這個觀點。對此,張本宇說出了自己的不同見解。
“只做技術的確會慢慢的貶值,但并不意味著完全的死路一條。”張本宇表示。在其看來,在技術已經開源的前提下,如果只是做技術,但是有沒有去解決真正的行業問題,那樣才的的確確是“死路一條”。
另外,他也稱,將算法進行開源并不代表該算法能夠在所有的行業或場景中達到領先。“很難有一個技術能夠在所有行業里面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不同行業有不同特征,也有著不同需求,繼而會誕生出一些新的算法。”張本宇表示。
我們可以看到,鑒于國內市場需求的龐大,以及在新技術采用與迭代方面的強悍,國內AI 技術實現商業化落地的前景還是非常之好的。不過,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有不少人在思考——如果要在AI領域創業,還有哪里可以進入?與此同時,在計算機視覺等領域,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扎堆進行創業。
就以計算機視覺為例,“目前基本上還是在安防領域,而安防是一個以政府為主導的行業,在這之外還有很多的行業需求,像醫療、教育等等。其實,很多行業還是在用10年、20年前的技術,急需新技術的出現與變革。”張本宇表示。同時,他也警示,創業方向的選擇也要考慮到團隊整體的長處,在技術與產品落地之間如何抉擇?需要依據不同的情況制定更為適合的戰略決策。
云腦科技中國團隊部分成員
結語
今年7月份,云腦科技已經完成了A輪融資,而在明年年初,他們就將開啟新一輪融資計劃。對于投資方的選擇,張本宇表示,他會著重看兩個方面,一個是雙方是否能夠在對AI的深度和廣度上擁有一個較為一致的認知,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雙方能夠在戰略層面上能夠達到一種很好地配合。
從某一層面來看,云腦科技是沒有絕對競爭對手的,而相對來講,在AI+人力資源、AI+金融等細分領域,它則有著競爭對手的。張本宇稱,云腦科技的核心還是一個AI算法平臺,但是它的表現形式就是適用于不同行業的中間件,讓不同行業來刺激它,從而讓它逐步的建立起來。
不過,雖然直接對標的競爭對手還沒出現,但是張本宇還是表示了對于競爭對手出現的期待。畢竟很多時候,只有競爭的出現才能真正的把這件事情更快地推進,才能和客戶共同推進這個行業。
【鎂客·請講】專注于報道科技創新項目;我們敞開心扉面對每一位創業者,力求為您呈現一群鮮活、有性格的品牌和人物;我們傾聽創業故事和人生經歷、探討商業模式和行業趨勢、對接資本市場和供需雙方,以期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歡迎做客【鎂客·請講】,欄目合作請發送郵件至:post@im2maker.com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