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改進全息圖的“膠片”結構,利用納米硅柱使三維圖像構造起來更容易
在VR和AR領域,這一改變將會使其更加靈活的形成全息圖。
近日,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小組利用硅柱開發了一種新方法,推翻了此前在一個平面上只能投射一張三維圖像(全息圖)的工程技術。
全息圖指的就是三維的立體圖像。從技術上去構造全息圖,首先我們需要用全景相機將被攝物體記錄在高分辨率的全息膠片上;隨后用激光照射,膠片前后方就可以出現原景物的立體影像。
與傳統圖像不同的是,全息圖包含了被記錄物體的尺寸、形狀、亮度和對比度等信息,其中這些信息在膠片上的記錄形式是以干涉條紋形式存在的。
值得指出的是,當激光照射膠片形成三維圖像時,現有的技術只能基于一張膠片形成一張全息圖。
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就不能將兩張全息圖按自己的意愿合成,以P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答案是不能。目前為止,全息圖還真不能像我們普通的照片一樣,直接用類似于PS的軟件就可以合成。
這里就要談到形成三維圖像的膠片構造,該膠片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即無論你怎么發射激光,經過膠片反射的光線都只能形成你物體的三維圖像,不變形亦不會創造性的形成其他三維圖像。
這也就意味著無論你的激光以什么角度照射這樣的“平面”,都只能形成膠片上的三維圖像,即無法輕易對全息圖進行修改和合成。這就像我們早期的膠卷,一張膠卷只能記錄一張照片。
所以,為了改進現有形成全息圖的膠片,應用物理和材料科學的助理教授Andrei Faraon及其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氧化硅和鋁的膠片,并在這樣的膠片平面上鑲嵌了幾千萬個微小的硅柱,每個硅柱大約幾百納米高(人類頭發直徑為10萬納米)。
值得關注的是,因為納米結構的形狀、大小和入射光的角度都不同,所以每個納米發光體反射光的方式亦不同,這就構成了“像素”點,如,當入射光以0度射入表面,納米硅柱表現出來的就是黑色;當入射光以30度射入表面,則表現為白色。
對此,Faraon解釋道:“以前我們要得到兩張圖的話,就要在原有膠片上再并列設計另一張圖像膠片的像素點排列,而現在不用了,我們只要改變激光光線的入射角度就可以得到不同的圖像。”
為了讓這些納米像素點具有更廣的應用前景,研究人員Kamali表示,我們創建了一個納米柱的數據庫,其中包含了關于納米柱形狀、大小和在不同入射光角度下反射光線的信息。
關于未來的應用,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技術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全息圖形成的制作成本,為VR和AR中該技術使用上的靈活性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
但Faraon仍表示,距離市場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