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催促企業蛻變,關鍵的“人才”還需政企校的進一步聯合
相比于技術,在智能制造時代,人力資源才是助力智能制造的動力。
近日,2017世界智能制造大會在古都金陵開幕,在“智能制造的價值——從示范到實踐”的分論壇上,從智能制造的技術發展,再到智能制造的行業應用,我們從中德兩國學者、企業家的經驗之談中學習了很多。
工業第二波數字化運動已至,企業能從中獲得什么?
“工業的第一波數字化浪潮的標簽是自動化系統、物聯網等等,而第二波數字化運動的代表則是自動化、智能化。”德國工業4.0總負責人、德國國家工程院人工智能平臺主席Johannes Winter博士表示。
眾所周知,工業4.0概念在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被正式提出,作為提出方的德國也為此成立了一個“工業4.0項目”,內容分為智能工廠、智能生產和智能物流。
將之映射到國內,因為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服務等技術的融合,我們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國內在智能制造上的進程與成果,比如格力的機械臂、Geek+的物流機器人、中科云創的工業云等等,這些都是國內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至今的成果。
如今,趨勢是一定的,相關提供解決方案的服務商也相繼涌現并做出成績,在工業4.0、智能制造的推動下,企業到底能得到什么?又會做出什么樣的轉變?
針對這個方面,Winter博士具體指出了4個變化:第一,企業將獲得更強的適應力,變得更為敏捷,而機器人也將取代現在的員工;第二,企業將能夠以更低價格向大眾市場提供定制化服務;第三,企業的業務模式將能夠適用于每一位用戶,繼而提供定制化、個性化、搞附加值的產品;最后,機器將學會自自主學習。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Winter博士著重強調,在工業4.0時代,或者說在智能制造時代,海量的高質量數據對于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國內應用場景廣闊,緊密聯合政企校共同打造人才助力智能制造
在整個論壇過程中,我們可以注意到一個現象,在一些嘉賓的演講中,“學習德國”、“學習美國”這樣一些字眼常常會出現。用江蘇金茂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小光的話來說,“原始創新”是智能制造的一個核心,不過,在走上智能制造道路的一開始,國內需要做的是學習美國在工業上的互聯網精神以及德國在工業上的工匠精神。而在之后,我們需要將之進行整合,走出自己的智能制造道路。
相比于國際市場,在智能制造的發展上,中國有一個優勢很明顯。“應用場景是技術、產品實現產業化落地的必要”是全球皆認可的標準,而根據現場演講嘉賓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認知到,中國在應用場景方面是十分廣闊的。
借助于優勢,我國可以說是一個利于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的大環境,不過,在一些問題上,我們也是不能忽略,比如此次論壇的另一個主角——人才。相比于技術,人才才是推動智能制造產業的真正助力。
在常州天正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翀昊看來,國內很多工業人的思想還停留在蒸汽時代。與此同時,企業內人才的缺乏也是一種“痛”。針對這種問題,Ward Howell International總裁、IoT One平臺董事Michael Maeder、無錫蠡湖增壓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洪其等人都在現場發表里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政府、企業、高校在人才上的一種合作更是被他們屢屢提及。
“在中國,公司與高校之間的合作還不夠強烈,有70%的人才是需要在企業中進行再培訓的。”Maeder表示。此外,政府對人才儲備的管理、對政企合作的推進,以及學校針對性提供的職業性教育等等,這些都是國內智能制造在人才問題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語
雖然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內外專家的眼中,中國在智能制造上的成果已經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并且也成為了被學習的一個對象。
“如今,德國也應該像中國學習,學習中國的執行能力、創新能力,就比如移動支付等等。”在圓桌論壇的最后,Maeder表示。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