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彰顯創新發展的“西”力量

巫盼 8年前 (2017-12-08)

硬科技:彰顯創新發展的“西”力量 ——西咸新區助力硬科技之都建設紀實。

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核心力量,是彰顯區域競爭力的重要內容。

不久前隆重召開的“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吹響了新時代西安奮進的號角。這座具有深厚歷史人文底蘊和國際化追求的大都市,如今正以全面創新改革為抓手,以發展硬科技為契機,不斷釋放著科技優勢和創新活力。

硬科技:彰顯創新發展的“西”力量

近年來,在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航空航天、光電芯片、新材料、新能源8個領域的硬科技“八路軍”,在西安及西咸新區如雨后春筍,競相發展,不斷迸發新動能、新前景。

科技創新成為第一動力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躋身全球第二位,但成就輝煌的同時,也付出了極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代價。如何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穩健的續航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已刻不容緩。

世界發達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表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的動力主要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創新驅動、財富驅動等類型。

縱觀世界歷史,科技創新在哪里興起,發展動力就從哪里迸發,經濟發展制高點和區域競爭力就轉向哪里,現代化高潮就興起在哪里。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科技創新還沒有實現全面突圍,在相當多領域仍然缺少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習近平總書記還用砌墻蓋房子作喻:“在別人的墻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因此,在核心技術上追趕超越進而掌握先機,才能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筑牢堅實墻基。

硬科技彰顯硬實力

“我們現在給硬科技下的定義是: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中,以自主研發為主,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形成的高精尖原創技術;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被復制和模仿的難度較大,有明確的應用產品和產業基礎,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硬科技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黨的十九大精神中關于科技創新的精神高度契合。”硬科技概念提出者米磊博士說。

誠然,歷史不止一次向我們昭示,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革命性進步,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突破。自然科學領域的新發現、原創性技術成果、對人類社會存在方式的改變技術以及科學技術革命在產業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應用,這些歸屬于硬科技的創新,始終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力量。作為目前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的領域,信息網絡、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正在孕育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不斷創造著新產品、新需求、新業態,并帶動眾多科技領域實現重大創新突破。

國家競爭靠的是硬實力,硬科技彰顯硬實力。隨著相關產業化的不斷推進。近年來西安市憑借著本地豐富的科教資源,城市越來越有底氣,越來越有拿得出手的硬實力。在創新驅動發展的大背景下,如今硬科技無疑已成為大西安建設和科技創新的一面旗幟。而有別于互聯網“賺快錢”的模式創新,“硬科技”則是“賺慢錢”。很多技術產品前期都至少需要3年到5年甚至更漫長的技術積累期,然而這些能夠支撐整個社會底層架構的核心原創技術一旦成功,便無疑會成為社會發展的“硬實力”所在,成為推動國家硬實力增強的重器。資料顯示,隨著法國安盛、美國伊頓、普利司通、力成半導體等項目先后在西安安家投產,IBM、三星、華為、中興等硬科技企業紛紛在西安落戶建廠,目前已有1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西安,全市各類科技創業園區數量已位居全國前列。

西咸探索硬科技全鏈條業態

“硬科技改變世界,硬科技引領未來,硬科技創造美好生活,西安——全球硬科技之都!”

“2017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強調,硬科技是西安追趕超越的新跑道、創新發展的硬實力、產業升級的發動機。西安將圍繞先進制造業,以硬科技“八路軍”為突破口,以“五星級”的標準、“店小二”的作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營創環境、營智環境,努力構建更強動力的產業生態系統、更具活力的創業生態系統、更具魅力的生態宜居系統,讓更多“硬科技+”企業能夠如魚得水、茁壯成長,讓創新創業的種子能夠成長為參天大樹。助力加快建設“制造2025”示范城市和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示范區,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

談及最初硬科技與西咸的“緣分”,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飛表示:力推“硬科技”,最初的想法是為西咸、大西安、陜西打造一張科技創新的品牌和名片,就像貴安、貴陽、貴州的“大數據”一樣。在研究中,我們提出“互聯網+”看浙江、“硬科技+”看陜西,除了“科技”本身,對“硬”和“+”的理解和認識也是越來越深入。“硬”是陜西人歷史傳承下來的優秀品質,“+”是要將這種品質和思想發揚出來。“互聯網+”提倡融合、協同、共享,“硬科技+”推動專注、堅守、篤志,二者兼備、不負時代……

2016年12月,作為對硬科技產業化和體系化的有力探索,全國首個“硬科技”小鎮在西咸新區灃西新城揭牌。小鎮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為整體定位,涵蓋人才培訓、研發試驗、中試應用、成果展示、技術交易、孵化辦公、工業生產和創業服務等“硬科技”產業的全鏈條業態。目前,包括中科創星、中航工業、賽迪研究院等一批“硬科技”企業已聚集于此,待2018年小鎮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后,預計將吸引上千家“硬科技”企業入駐。未來小鎮勢必將進一步整合“硬科技”資源,吸引優勢科技、人才、企業匯聚西咸,建立長期和深層次的合作,針對核心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形成完整的“硬科技”領域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業協同發展,以商業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技術標準、信息共享、知識產權等公共平臺,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形成“硬科技”產業化體系。

平臺建設加快創新發展

硬科技是西安的“王牌”,抓住硬科技,就能找到追趕超越的新跑道,就能抓住換道超車的新機遇,就能為產業轉型升級打造新引擎。而提到創新驅動發展,就離不開平臺建設。

西安交通大學形成“政金產學研+友”新型產學研生態圈模式;西安光機所形成“硬科技”發展模式;西北有色院實施管理層持股和轉制院所自主考核的成功模式……自2016年西安被國家列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以來,西安市以大院、大所、大企業和科技服務機構為重點,通過支持17家試點高校院所建立本單位政策體系和工作體系,支持6家試點企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組織模式,引領推動全市科技成果“三權”改革,促進創新成果和產業發展緊密對接、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初步形成了西安交大、西安光機所、西北有色院三大特色模式,走出一條具有西安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

隨著《西安市發展硬科技產業十條措施》等產業政策的逐一落實,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西工大翱翔小鎮、西部云谷等一批硬科技示范小鎮建設不斷加快推進。全市新建包括西安交通大學獲批國家增材制造國家創造中心、大數據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西北大學空天地海一體化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各類創新平臺30多個。硬科技成果轉化渠道不斷暢通,硬科技產業規模持續做大,實體經濟發展得到切實推進。在重大成果轉換上,形成了一批作價入股產業化項目、許可轉讓項目和轉化產業化項目。目前試點單位成果轉化項目數已達1014項,實現成果轉化總收入7.64億元;橫向合同數量5209項,合同金額達到15.7億元。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首屆全球程序員節再一次激發西安潛藏動能,助力產業升級,西部“絲路硅谷”正逐漸成形。

“西引力”助力大西安巨變

“西安的高科技實力如今已達到了一個明顯的高度,并且還在不斷被挖掘、展示,這不僅吸引并留住本地人才,同時也吸引更多人才流向西安。”和利時(西安)招聘主管岳振說。

作為中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聚集地,西安科教資源豐厚,IT專業優勢尤為明顯。數據顯示,2015年西安大專以上學歷畢業生達到23.25萬人,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名列第二。2016年陜西全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共356286名,當年省內就業192004人,占全部畢業生總數的53.89%,比2015年增加17257人,增幅9.88%……伴隨越來越多知名企業入駐西安和對優質人才的需求量急劇增長,“西引力”讓越來越多的高端軟件人才從北上廣回流西安。

“在創新驅動發展及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布局下,西安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也再次堅信西安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我曾將美國硅谷的發展史與西安做過對比:硅谷崛起的要素如科教資源優勢、科技企業孵化、創新生態雨林等,西安并不匱乏,甚至遠遠優于硅谷。”米磊表示,西安現有普通高校63所,擁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多個,兩院院士有60多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6萬人。為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以中科院西安光機所為代表的科研院所,已經率先探索實踐,“拆除圍墻,開放辦所”,形成了“西光所產業化模式”,打造了中科創星硬科技創業生態雨林,取得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陜西省政府已將該模式在全省進行推廣、復制,連續3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憑借教育、科研、人才等方面的諸多優勢,輔以頑強執著的陜西精神,使創新與創造成為當下西安硬科技發展過程中的典型特質,為硬科技未來的持續發展走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相信不久的明天,輝煌屹立的國際化大都市西安,必將借助硬科技的堅強根基,再次超越崛起,迎來巨變。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