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驅動西咸新區發展新引擎
“硬科技”理念聽上去高冷,實則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科技創新在哪里興起,發展動力就從哪里迸發,經濟發展制高點和區域競爭力就轉向哪里。正如“硬科技”理念首倡者米磊博士所言:“從剛開始的探索嘗試,到如今全社會認可,科技成果產業化已經成為全民IP,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巨大動能,也勢必成為將中國建設成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石,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關鍵要素。”
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飛認為:“踐行硬科技+,就是要把核心技術落地轉化為實際應用,讓技術去推動社會的經濟發展、改善民生,而這個過程就是+的過程。”科技創新之風勁吹,西咸新區作為國家級新區,持續發展硬科技產業,用硬科技標記科技創新之魂,用硬科技改變世界,用硬科技引領未來,用硬科技創造美好生活。
從2010年中科院西安光機所副研究員、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博士率先提出“硬科技”理念開始,“硬科技”就漸漸掀起一股新的科技創新浪潮。
到底什么是“硬科技”?米磊的定義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為代表的高精尖科技。區別于由互聯網模式創新構成的虛擬世界,屬于由科技創新構成的物理世界。是需要長期研發投入、持續積累才能形成的原創技術。具有極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是對人類經濟社會產生深遠而廣泛影響的革命性技術,是推動世界進步的動力和源泉。”
緊緊圍繞極高的技術門檻、極高的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等關鍵詞,近年來,西咸新區從創新科學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文化&人才幾方面發力,用“硬科技”提升“硬實力”,用“硬科技”驅動新區發展新引擎,用“硬科技”創新詮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硬科技”提升西咸新區“硬實力”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從201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個硬任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如何從創新出發,用“硬科技”提升西咸新區“硬實力”,打造西咸新區“新IP”,西咸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飛用了“三個創新”,即創新科學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文化&人才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王飛看來,創新科學技術,就是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創新體制機制,就是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文化&人才,就是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就是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力推“硬科技”,王飛最初的想法是助力西咸、大西安、陜西打造一張科技創新的品牌和名片,就像貴安、貴陽、貴州的“大數據”一樣。“在研究中,我們提出‘互聯網+’看浙江、‘硬科技+’看陜西,除了‘科技’本身,對‘硬’和‘+’的理解和認識也是越來越深入。‘硬’是陜西人歷史傳承下來的優秀品質,‘+’是要將這種品質和思想發揚出來。‘互聯網+’提倡融合、協同、共享,‘硬科技+’推動專注、堅守、篤志,二者兼備、不負時代。”王飛說。
如何推動硬科技下一步落地?王飛回答說,首先,硬科技和高科技一脈相承,是比高科技還要高的技術。所以,不必過分苛求對硬科技的嚴格的科學定義。這個就和高科技一樣的,高科技也并非是一個嚴格的東西,但是現在已經被所有人接受了。其次,硬科技并非陜西或者西安獨有的東西,硬科技是中國發展中必須要做的強基工程,只不過在當今稍顯浮躁的創新創業氛圍下,西安、陜西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資源、基礎、人才等,可以率先舉起這個大旗。第三,關于硬科技和推動,重點要放在有利于硬科技發展的環境打造和體系建設方面,我們要做的是抓住核心和前沿技術,強化基礎研究的投入,做好對科研人員的服務,提倡創新創業文化和精神。第四,希望把功夫放在“硬”和“+”方面,它也是一種創新創業的理念,要為“天下”所用,是帶動國家創新驅動前進的契機。
硬科技驅動西咸新區發展新引擎
2016年12月,全國首個“硬科技小鎮”在西咸新區揭牌。硬科技小鎮以“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為整體定位,打造“5分鐘產業生態圈”和“24小時產業價值創造圈”,涵蓋了從人才培訓、研發試驗、中試應用、成果展示、技術交易、孵化辦公、工業生產和創業服務等“硬科技”產業的全鏈條業態。
下一步,“硬科技小鎮”將進一步整合“硬科技”資源,吸引優勢科技、人才、企業匯聚西咸,建立長期和深層次的合作,針對核心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形成完整的“硬科技”領域技術創新體系;推動產業協同發展,以商業模式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打造技術標準、信息共享、知識產權等公共平臺,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形成“硬科技”產業化體系;打造“硬科技”產業集群和創業雨林生態,推動產業集聚和圍繞科技創新的新型城鎮化建設。
“硬科技小鎮”的建設,是西咸新區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的重大舉措,其目標是做中國“硬科技”產業孵化的聚集區、科技創新驅動的加速器、西部地區發展的創新引擎、國家科技復興的引領者和國際科技交流的橋頭堡,也將有力推動陜西成為中國“硬科技”強省,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追趕超越。
伴隨著首個“硬科技小鎮”的建設,西咸新區也布局了門類齊全的硬科技產業。來自全球各地的包括微軟、大疆無人機、中興等科技企業紛紛匯聚,圍繞西安交大、西工大、中航工業等高校院所的創新優勢,西咸新區的區域硬科技創業生態正在形成。這種發展模式被業內人士認為與美國硅谷的發源模式——以斯坦福大學為中心的科技創新創業氛圍,發展路徑相一致。在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背景下,未來的西咸新區在城市影響力、文明程度、文化教育、科技創新等諸多層面都會有更大的提升,將有更多高端人才落戶創業,硬科技的輻射效應將更加凸顯。
隨著西工大“翱翔小鎮”、西部科技創新港項目的開工、3D打印小鎮的選址,西咸新區“硬科技”時代已經開啟,“硬科技”的星星之火已被點燃,此舉必將引爆“硬科技”的富礦資源,并將成為西咸新區追趕超越的下一個風口。
硬科技用創新詮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
要最大限度地激發中國科技創新的能量,首先是要釋放廣大科研人員的腦力生產力,要將科學研究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科研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不斷提升核心技術原創能力和工程技術創新能力。其次要不斷提升中國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在關鍵技術領域不斷突破,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硬科技”理念聽上去高冷,實則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并致力于讓生活更美好。在西咸新區“硬科技小鎮”,這樣的理念也得到了印證。
就拿家家都使用的燃氣表來說,“硬科技”含量可增加燃氣表的便捷指數和安全指數,使燃氣表更人性化。“NB-IoT物聯網云智能G1.6-G4.0燃氣表,是以NB-IoT物聯網為通訊基礎,通過蜂窩窄帶無線網絡與管理中心通訊,構成物聯網氣表抄表系統,而發展出來的無線遠傳智能燃氣表。該表具有大數據云服務一站式部署功能,可隨時升級云服務,無需運維人員,用大數據分析即時報警用氣異常,分析各時期、各地域的燃氣氣量使用情況,進行結算、匯總、預估等。藍牙G1.6-G4.0智能燃氣表采用先進藍牙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可實現APP抄表、付費、控制等功能。也就是說,有了這款藍牙智能燃氣表,以后你足不出戶,無需插卡,在手機上直接操作,便可實現買燃氣、充燃氣、查剩余氣量等功能。”西安維斯達儀器儀表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有資料顯示,去年中國精準醫療的市場規模已達400億元人民幣,今后5年還將以超過20%的速度增長。親子鑒定、孕婦無創唐氏篩查、基因測序……基因檢測技術和相關產品已由實驗室演變到臨床應用。“行業前景如此巨大,我們要憑‘硬科技’實力進一步挖掘市場,推動精準醫療行業發展,為百姓造福,為大西安建設‘硬科技之都’作出更大的貢獻!”佰美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莉說。李莉表示,佰美基因的“硬”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平臺硬、團隊硬、技術硬。平臺硬,依托國家微檢測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平臺,建立了全面先進的精準醫療基因檢測技術平臺,承擔了三十余項國家級課題。團隊硬,公司發展十六年,凝聚了一支技術背景過硬、忠誠度高、熱衷于精準醫學基因檢測技術開發的團隊。技術硬,佰美基因一直專注于基因檢測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轉化,已獲授權發明專利40余項,利用專利技術開發了三百余項精準醫學基因檢測項目和產品,為一百五十余家臨床醫療機構提供精準醫療基因檢測服務,受到好評和認可,被陜西省衛計委認定為陜西精準醫學技術示范中心。
“機床是一個國家的工業脊梁,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高檔數控機床的精度,對現有機床進行自動化改造,并提供數字化工廠的解決方案,做中國機床‘智造’的擔當。”陜西阿米工業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康旭光告訴記者。這家員工平均年齡只有30歲的硬科技企業,員工只有18人,人均產值110萬人民幣,增長勢頭強勁。
上述這些,只是西咸新區眾多硬科技企業的縮影,一連串的硬科技成果令人眼前一亮、驚喜連連。展望未來,“硬科技”必將以“黑馬”之勢,領跑西咸新區發展,助力大西安追趕超越。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