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loud華琨:“AI+云”在未來是常見模式,我們選擇做好背后的基礎服務平臺

韓璐 8年前 (2017-11-21)

在戰略的制定上,UCloud放棄了AI算法的研發,因為這在未來或將被BAT實現免費。

當前,每當談及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除了“奠基石”般存在的深度學習算法,大數據和云服務也是經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名詞。

因為云服務的支撐,人工智能的技術得到了提升,與此同時,由于人工智能的出現,云服務也發生了一些革命性變化。

時至今日,云服務的發展已逾10年,作為其中的首批玩家,云服務商UCloud也已經在該市場沉浮多年,并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

UCloud華琨:“AI+云”在未來是常見模式,我們選擇做好背后的基礎服務平臺

創業上,他們有著BAT的工作經驗,卻沒有BAT的豐富資源

“我覺得創業能夠激發人的潛力和激情,而在另一方面,創業似乎更能為社會做出貢獻。”關于創業這回事,UCloud聯合創始人兼COO華琨表示。

作為國內云服務的首批玩家,UCloud也已經成立了5年多。目前,在云服務市場深耕多年的UCloud雖然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但與一般創業公司一樣,在創業初期,他們也遇到了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

華琨稱:“跟廣大創業者一樣的,創業初期無非要解決資金和人才的問題,這是最開始的一個原始積累。”雖然有著曾經在BAT工作的經歷,但是在創業這回事上,華琨與另外幾位聯合創始人并沒有BAT那樣豐富的資源。也因此,他們在創業初期的資金募集是困難的,導致的最后結果是他們自己做了自己的天使投資人。

此外,在華琨看來,人才的吸引是最關鍵的,早期的時候,這方面主要還是靠他們的個人魅力的,但現在更多依靠的是企業文化。不過,企業文化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創始人或者說是管理層每天去影響、感染別人,同時還需要用一些更有效的組織方法去營造氛圍,以及強化行為,這是UCloud始終都在做的一件事情。

此外,創業過程中戰略方向的設定在華琨眼里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而在這之中,基于對商業的理解,以及對市場的判斷,如何在制定和選擇戰略方向的時候做出一個取舍是相當困難的。

UCloud華琨:“AI+云”在未來是常見模式,我們選擇做好背后的基礎服務平臺

“AI+云”在未來是常見模式,他們選擇做好背后的基礎服務平臺

在AI方向的戰略選擇上,UCloud也做了自己的一個取舍。日前,UCloud一下子推出了UAI-Service、UAI-Train、AI Lab等產品。

我們的定位還是比較清晰的,不做AI算法,而是為AI應用提供服務,這里面的客戶包括AI專業公司,也有那些用到AI應用場景的互聯網公司或者傳統企業。”在戰略的取舍上華琨這樣說到。“BAT在AI算法這塊是重兵投入的,將來或許就會實現免費。當然,我們也曾疑惑要不要去做這么一個東西,但是最終還是選擇去服務好這些AI算法的運行和應用場景,去做好一個基礎服務平臺。”為此,他們還設立了4大部門,以提供更為針對性的服務。

在華琨看來,AI+云在未來是一個較為常見的模式。未來,AI將滲透到更多的行業,而它的背后則需要大量云服務的支持,比如數據的采集和計算等等。除了避免與BAT的正面敵對,一些行業內的痛點也是促使UCloud選擇做好云服務基礎服務平臺的一個原因。

UCloud華琨:“AI+云”在未來是常見模式,我們選擇做好背后的基礎服務平臺

舉一個例子,在一些企業,算法工程師將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算法的研發上,如此一來,反而沒有時間去做AI訓練場景搭建。針對這一痛點,UCloud的AI Lab可以提供從數據清洗、模型訓練、模型驗證到模型應用的一整套解決方案。屆時,算法工程師只需將相關算法放到平臺上,即可利用上面已有的一些場景對算法進行訓練和調試,這也可以幫助他們將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算法的研發上。

當然,從事基礎服務平臺的云服務提供商不止UCloud一家,面對市場競爭,華琨將自己的優勢總結為兩點:

首先是自身的一個中立性,僅為客戶提供單純的云服務,而不會同時開辟競爭性項目來涉足客戶的業務。

其次,與BAT角力,UCloud需要聚焦一些行業和某些群體,UCloud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及更為貼近他們需求的產品。簡單來講就是,在保持中立性的前提下尋找差異化場景,繼而在行業中實現一個落地。

UCloud華琨:“AI+云”在未來是常見模式,我們選擇做好背后的基礎服務平臺

成長型公司更需要一個可值得信賴的伙伴,優惠和補貼只是其次

因為智能化趨勢的推動,以及國家層面已經明確表示的重視,人工智能、云服務等硬科技企業在政策上也獲得了較多的優惠和福利。作為一個以成長型公司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云服務公司,UCloud對于這一環境深有體會。

我們發現,越是優秀的企業,優惠政策和補貼的多少可能只是其次,他們最關心的是誰能夠伴隨他整個業務的發展,也就是一個可信賴的伙伴。”華琨表示。

以自身業務為例,華琨稱,UCloud與一些公司之間的合作伙伴關系已經延續了3、4年,甚至伴隨了它們的上市。期間,雙方就發現的問題、新推出的解決方案等等諸多方面都會進行及時的交流溝通。

用華琨的話來說,以往傳統的甲方乙方關系已經轉變為一種密切的成長伙伴關系,彼此之間及時溝通并互相信賴,猶如對方就是自己的一個部門一般。

同時,對于BAT等巨頭企業在云服務市場布局速度的加快,一些云服務提供商難免就開始擔憂一些問題:市場會不會被壟斷?自己會不會被洗牌……

當前,BAT都已經在著重部署自己的云服務,相比于UCloud等云服務提供商,前者在布局上更為全面,從算法的研發到算法的應用和場景的搭建支撐,提供全面的一條龍服務。

對此,華琨展現出了自己的一種淡然應對。“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一家獨大的,只要有人才、有創新、有資本,還是可以在很多細分領域做出優秀成績的。”華琨表示。

UCloud華琨:“AI+云”在未來是常見模式,我們選擇做好背后的基礎服務平臺

對于下一步的規劃,華琨稱UCloud已經制定了一個CBA戰略C——cloud云服務,在IaaS之后涉足PaaS云服務;B——Big Data,在這方面他們已經成立了一個數據平臺事業部,目前正在做數據安全流通平臺“安全屋”;A——AI,這方面,他們會繼續加大投入,豐富現有產品線。而在基礎建設上,則以海外數據中心建設為重點,幫助中企出海。


【鎂客·請講】專注于報道科技創新項目;我們敞開心扉面對每一位創業者,力求為您呈現一群鮮活、有性格的品牌和人物;我們傾聽創業故事和人生經歷、探討商業模式和行業趨勢、對接資本市場和供需雙方,以期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歡迎做客【鎂客·請講】,欄目合作請發送郵件至:post@im2maker.com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