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紀發布5款AI處理器,目標是讓10億臺設備用上他們的AI芯片
在發布會現場,寒武紀為自己定了兩個小目標。
因為完成了1億美元的A輪融資,寒武紀刷屏了,并成為了AI芯片領域的第一家獨角獸企業;緊接著,因為與華為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移動端AI芯片“麒麟970”,寒武紀再次刷屏,并讓人們看到了其產品和產業化的“冰山一角”。
就在今天下午,該公司舉行了成立以來的首場發布會,此次發布會以“智能時代的引領者”為主題。在此次發布會上,寒武紀向人們發布了自己的新品,并公開了自己的未來規劃。
5大處理器1大平臺,寒武紀要在云端、終端全面部署
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孫凝暉等嘉賓致辭之后,寒武紀創始人兼CEO陳天石發表了題為《邁向人工智能的寒武紀》的主題演講。期間,他向人們展示了公司的下一代AI芯片等一系列產品和未來規劃。
在終端上,陳天石展示了三款全新的智能處理器IP,分別是面向低功耗場景視覺應用的“寒武紀1H8”、擁有更廣泛通用性和更高性能的“寒武紀1H16”以及面向智能駕駛領域的“寒武紀1M”。
據陳天石現場所說,與寒武紀1A相比,三款新品在功耗、能效比、成本開銷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性能功耗比再次實現飛躍,適用范圍覆蓋了圖像識別、安防監控、智能駕駛、無人機、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各個重點應用領域。
而在云端上,陳天石展示了兩款高性能機器學習處理器芯片“寒武紀MLU100”、“寒武紀MLU200”。
據現場介紹,這兩款芯片主要針對的是服務器端的智能處理需求,分別針對推理與訓練兩個用途。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紀還為它們取了一個新的稱呼“機器學習處理器(MLU)”,而非我們常見的“神經網絡處理器(NPU)”。
此外,寒武紀還帶來了一套針對開發者打造的寒武紀人工智能軟件平臺“Cambricon NeuWare”。這套平臺包含了開發、調試、調優三大部分,打造端云一體的優質開發環境,該開發平臺構建于寒武紀發明的人工智能專用指令集的基礎上,借由該平臺,開發者可以非??焖俚倪M行跨平臺應用遷移,并且同時為不同性質的云端和終端平臺的應用開發奠定堅實基礎。
基于這一終端、云端以及軟硬件相結合的產業布局,陳天石在現場向人們剖析了寒武紀智能芯片產品的未來路線圖——
第一,3年后占有中國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場30%的份額;
第二,使全世界10億臺以上的智能終端設備集成有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
AI芯片大戰已然打響,而寒武紀眼下要對抗的是時間
對于30%的市場占有率、在10億臺智能終端設備集成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這兩個“小目標”的制定,陳天石首先表示,人如果沒有夢想的話是一定沒有未來的。緊接著,他也自信的表示,針對這兩個目標,寒武紀跳一跳還是希望的。
此前,寒武紀通過IP授權的形式與華為合作打造了麒麟970,而對于未來的規劃,陳天石表示:“我們目前是沒有終端芯片的計劃的,我們在終端的目標是服務廣大的芯片企業,讓大家能夠很容易的在以前的終端芯片上做一些改動,以配備上智能的能力。”
由此,我們能夠了解到,寒武紀所謂“10億臺智能終端設備的處理器集成”中所指的并不是終端芯片的生產,其中也包括了IP授權的形式。
眼下,“AI芯片”的戰爭已然打響,寒武紀之外,英偉達、英特爾、特斯拉等等都相繼公布了自己的AI芯片計劃。面對競爭,陳天石表現的游刃有余,尤其是在消費級領域的。他表示,通過IP授權以及麒麟970芯片,基于“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原理,與華為達成合作的他們已經走在了前列,并且速度也不慢。
不過,寒武紀也有著自己的“瓶頸”,那就是時間。“我們資金是沒有后顧之憂,最大瓶頸是時間,希望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拿出最好的產品。”陳天石稱。“市場的競爭是激烈的,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是非??焖俚?,只要突破時間限制,不管終端還是云端都會有更大的作為。”
要想解決靈活性和通用性?解決方案并不只有FPGA
縱觀當前AI芯片市場,因為算法的多變,擁有“可重復性”這一特性的FPGA成為了各大芯片廠商、云端市場的一個“香餑餑”。對于這一現象,陳天石在現場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大家都認為,FPGA具有非常好的可重做的能力,但是,FPGA也有著一些問題,它的能耗不是那么的好,性能功耗比較差。”陳天石表示。
雖說如此,但是當前算法發展非??焖僖彩且粋€不可爭辯的現實。所以FPGA是否就是當前最適合的框架呢?當然不是。面對靈活性、通用性等要求,陳天石在現場否決了FPGA的唯一性。
他緊接著表示,只需要擁有一個非常強大、完美的指令集,靈活性、通用性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不管算法如何變化,只要這個應用能夠用指令集進行描述的話,就能夠在這款處理器上得到高效的支撐。”指令集就如同建房子的磚塊,只要準備好,什么房子都可以順利的進行搭建。
此外,在剛剛落幕的十九大會議上,有人提出了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針對國內AI芯片的研究情況和產業發展,陳天石從學術和工業兩個角度進行了解讀。
在學術上,我國在AI芯片的研究已經算是很早的了。如今,國內外很多同行都已經意識到了基礎研究的重要性,意識到為人工智能做專用處理芯片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與此同時,在工業上,國內有越來越多的芯片公司開始關注人工智能這一塊,其中一些是與寒武紀進行合作,還有一些是進行自主研發。
總體來說,論AI芯片發展速度的話,我國與國外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不管是軟件還是在硬件上。所以,未來到底是誰獨占鰲頭,就看現在誰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第一個拿出具備壓倒性的的產品。
結語
當前,國內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加入“AI芯片”這一大藍海,提前為即將到來的“軍備競賽”儲存實力、做準備。與此同時,這一競爭也已經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正如陳天石所說,我國在AI芯片的研發上與國外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時間、成本、產業鏈等眾多因素都是AI芯片產業發展的制約條件,如何更快更好的促進這一行業的發展,我們需要的是多個行業的齊頭并進。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