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紀元AI峰會實錄|中科創星米磊:基礎設施建設是未來十年的關鍵

韓璐 8年前 (2017-07-11)

米磊表示,只有基礎設施建設好才能布局AI的基礎計算能力,而在計算能力提升以后,算法得到提升,最終才有了整個行業的應用。

2017年7月9日,由鎂客網、振威集團聯合主辦的“3E‘硬紀元’AI+產業應用創新峰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F場,200位來自全球AI行業的頂級專家、知名創投機構、創業公司團隊和知名媒體齊聚一堂,共謀AI+行業的創新應用,探討AI的當下與未來。

會上,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帶來了主題為硬科技中的AI將如何驅動未來》的精彩演講。從人類最初的鉆木取火、制針縫衣到現在的信息化革命、智能時代,米磊生動的指出了技術在歷史演變、驅動未來中的決定性作用。他表示,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一個瓶頸,而下一波就是以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硬科技浪潮。其中,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將是未來十年的布局關鍵。

硬紀元AI峰會實錄|中科創星米磊:基礎設施建設是未來十年的關鍵

以下為演講實錄,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稍作變動:

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硬科技改變世界”。

看歷史演進,技術給人類帶來了重大變革

從歷史上看,地球上有兩次重大的革命,就是重大的轉折點,第一個轉折點是生命的誕生,第二個轉折點就是整個人類的誕生。其中,人類從猿人開始掌握新技術,然后是怎么回事呢?有了鉆木取火以后,人就可以把肉煮熟了去吃,所以說人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思考,然后人的大腦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在狩獵時代,因為發明了骨針,能夠縫件衣服穿在身上,非洲人才能從熱帶走向歐洲和亞洲。這就是技術對人類帶來的重大的這種變革。

現在做APP的都叫高科技,這個詞已經貶值了,所以我們做高科技的只能做更高的技術,叫硬科技。現在的硬科技其實就是以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光電芯片一系列這種前沿技術為代表的核心技術。他們是智能技術,這些新技術的誕生,能夠不斷推動整個世界的進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能夠讓我們的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美好。

歐洲抓住了大航海時代的機會,從東方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但是從歷史上看,這種快速致富叫easy come easy go。那些沒有真正把錢投到制造業、科技上的國家又迅速的衰落了,就像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相反,真正把貿易所得財富投入到科技、工業革命的英國崛起了。又比如美國,其能夠真正領跑世界是因為在20世紀成為了全球的科學中心。美國在二戰之后搶走德國的科學家,然后去研發原子彈、計算機、半導體、激光等等,這些在今天是我們互聯網整個信息革命的基礎。還有硅谷的崛起和移動互聯網的誕生,這其中都有著硬科技的推動。

中國過去都是抄別人,現在必須走自主創新的路

發展到今天,移動互聯網和互聯網的浪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了,下一步是人工智能的時代、萬物互聯的時代。所以說,在以人工智能、芯片、物聯網、生命科學這些為硬科技代表的下一代的前沿技術上,美國的科技巨頭已經開始全面布局。

全球兩個最大的投資大佬,一個是巴菲特,號稱從來不投硬科技,然而前兩年開始投IBM、英特爾,去年還花了300萬美元投了一個航空航天公司。另一個是孫正義,他在去年賣掉了100億美金的阿里巴巴的股票,轉而花310億美金去收購了ARM公司。他將1000億美金的基金全部投向硬科技,這個體量是過去美國風險投資兩年半的總和,也就是說,未來硬科技的公司的估值可能遠遠要超過未來的互聯網公司。

對于中國來說,現在是關鍵時刻,過去30年中國靠的是人口紅利,未來30年中國只能靠創新紅利,只能靠8000萬的科研人員,所以這是中國未來的機遇,而中國也將從過去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這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我們西安畢業的張維迎最近一直在強調的觀點。我總結一下,一個國家的發展往往都是從一到N,先是從市場驅動做貿易起家,或者是做山寨起家,就像歐洲崛起的時候都是抄英國,美國抄歐洲,日本抄美國、抄歐洲。中國崛起的時候,我們過去30年是全球抄,現在美國人很害怕,不讓我們抄,那我們下一步怎么辦?我們只能走自主創新的道路,要從跟跑到領跑。所以說,一個國家的發展,像美國和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從這種山寨開始起步,最后突破了創新驅動發展的瓶頸,躍升到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

而拉美國家之所以沒有突破,就是因為它一直是在做貿易驅動,沒有突破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是一個非常大的一個檻,而這個檻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的,要把所有的資源投到科技創新上,所以這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一個未來,是關鍵的十年。

不同于互聯網模式創新,硬科技講究長期收益

國家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包括2016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就是要吹響中國未來30年建設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號角。所以我們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硬科技”的理念。做互聯網、做模式創新,我們是掙快錢,但從長遠來看都是小錢。真正做硬科技的,雖然我們前期掙的是慢錢,但我們掙的是長錢,最終掙的是大錢。就像內家功夫的郭靖一樣,頭十年永遠打不過楊康,但是十年之后楊康永遠打不過郭靖。

這就是我們的硬科技和模式創新的這么一個曲線的總結。硬科技前面可能比較慢,回報比較低,但是一旦過了拐點,回報會非???。至于模式創新,前面是回報來錢特別快,但是一旦過了拐點,這個回報就開始下降了。就像英特爾一般花了153億收購的Mobileye一樣,雖然他這家公司1999年成立,然后到2007年才做出第一款產品,八年時間估值沒有增長,但是到2007年到2017年十年時間,公司的估值直接增長到了150億美金,這就是硬科技的魅力。所以說,我們提出了科技創業是中國未來30年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智能化時代將臨,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未來十年的布局關鍵

中國前面改革開放經歷了三次創業浪潮,80年代的時候都是像魯冠球這種人,到90年代出現一些體制內下海創業的,到2000年則是以互聯網模式創新為代表的。但是到了今天,中國已經進入到科技、硬科技的創業浪潮,就看我們誰能夠抓住這次機遇。

所有的浪潮基本上都是大概需要100年,前面30年是積累期,后面的60年是發展期,信息技術革命從1969年發展到今天已經基本達到了60年左右。剛剛2016年隨著摩爾定律的失效,信息技術已經進入到一個瓶頸,那下一波就是以生命科學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這種新的技術浪潮。整個從人類的工業革命來看也是,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化到第二次的電氣化,再到第三次的信息化,如今我們已經進入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智能化,是萬物智能的時代。

回顧一下歷史,在信息時代的70年代,是美國先開始做的芯片,這是信息時代的硬科技的基礎設施,有了芯片才有了軟件公司。90年代開始做互聯網的基礎設施,做通信技術網絡,到2000年才有了互聯網。今天,當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的時候,我認為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未來十年的布局關鍵。

萬物互聯的時代,所有的智能終端都將植入無數的芯片,終端呢,在云端就是我們所有的人工智能的運算,未來不是云計算中心,而是人工智能運算中心。所以說我們可以看一下,孫正義的布局跟我看法的分析完全一致。孫正義把所有的1000億美金全部投入人工智能的基礎設施,他收購了芯片終端ARM,在人工智能的信息網絡方面,他又收購了美國第三大的運營商,然后也投資了衛星互聯網、衛星物聯網這種基礎設施公司。

在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我認為2016年3月是一個拐點,期間發生了兩件事,一個是摩爾定律失效,一個是AlphaGo戰勝李世石,所以說代表著人工智能的這個時代即將到來,未來一切的東西都要芯片化。

光機電算過去60年,我們把集成電路芯片化了,未來100年我們要把光學芯片化、把機械芯片化,把算法變的更加的智能化。我們認為人工智能的趨勢應該是從基礎設施開始布局,從端、網、云,從終端的傳感器芯片到整個計算芯片,再到整個光通信的基礎設施的布局。有了這個才能去布局人工智能的基礎計算能力,而在計算能力提升以后,算法得到提升,最終才有了整個行業的應用。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