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被歐盟重罰24.2億歐元,網友:李彥宏可能要笑醒
被要求罰款24.2億歐元,成為眾矢之的谷歌是怎么惹得一身腥的?
一天,歐盟對谷歌說,“你惡意競爭、欺負我們保護轄區的小公司,所以必須給我24.2億歐元作為‘保護費’。”
美國本地的新聞集團、甲骨文和Yelp隨后發聲:“是的,作為美國企業,我們堅決支持歐盟,必須對谷歌采取行動!”
谷歌一臉懵逼,心想真是虎落平陽被犬欺,隔空回復歐盟,“你無理取鬧,我們拒絕給錢,等著我上訴吧!”
上面的對話就是昨天谷歌和歐盟以及一眾吃瓜群眾上演的大戲。
糾葛七年,歐盟發大招!
歐盟針對谷歌的反壟斷調查可以說是有些年頭了。
2010年2月,歐盟收到來自英國購物網站Foundem、微軟旗下Ciao部門和法國搜索服務eJustice對谷歌的投訴。
2010年11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宣布針對“谷歌濫用在網絡搜索領域主導地位的投訴”實行反壟斷調查。
2013年2月,歐盟方面表示谷歌提出和解反壟斷調查條件。
2013年4月,有組織表示代表微軟、諾基亞等提起關于谷歌安卓操作系統的反壟斷投訴。
2014年9月,關于谷歌和與之相關的反壟斷訴訟調解失敗。
2016年,歐盟一直在調查谷歌在搜索引擎、安卓系統上的壟斷問題。
一直到今天,歐盟忍無可忍,發出最后通牒。
谷歌被認為濫用其在搜索引擎領域的市場壟斷地位,操縱搜索結果,將流量引導到自己 的Google Shopping 服務,從而違背歐盟的規定,歐盟還限令谷歌在90天內改變這種運用模式,否則要罰更多。
Google Shopping 是什么?
在這起高達24.2億歐元的罰款中,Google Shopping可以說是“罪魁禍首”。
Google Shopping是內置于谷歌搜索的一種服務,當你在谷歌中鍵入某個類別產品的關鍵詞的時候,如下所示,第一個就是Google Shopping所推薦的內容。
商家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才能在Google Shopping中排到前列,這種方式也極大方便了熱衷于“比較購物”的外國人,但是這樣對于其他購物網站來說,不論你的產品價格或者評價是如何,都不會得到這種優先顯示的待遇,這種行為被歐盟認定為是對其他競價網站的打壓。
對于谷歌來說,其最大的收入來源主要是搜索廣告。在2016年Q4的財務報表中,谷歌營收是258.02億美元,而總廣告收入就達到了223.99億美元。這其中Google Shopping無疑帶來了不少的流量。
所以谷歌自然不會輕易妥協讓步,在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下,誰都想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考量。
歐盟如此“針對”谷歌,兩者到底有什么過節?
大企業在擴張的過程中不可避免遇到各種問題,歐盟對科技巨頭開罰單也不是頭一回,比如上一個紀錄者英特爾:2015年的時候,歐盟向英特爾要了10.6億歐元的罰款;微軟也難逃歐盟的罰單,2013年被要求繳納5.61歐元的罰款。這期間,三星、高通都被歐盟“為難”過。
至于他們為什么會被歐盟“看上”,可能是不小心動了別人的奶酪。
比如,這些非歐洲地區的科技企業在擴張中影響了歐盟區其他類似公司的發展。數據顯示,從2009年到2017年,谷歌搜索在歐洲地區的市場份額已經高達90%,這意味著,歐洲地區大多數用戶使用的都是谷歌搜索,而用戶量越高,越是能為谷歌吸引更多的廣告流量,從而進一步擠壓那些普通的購物網站,讓競爭對手在排名中降級。
這讓本就勢單力薄、競爭力弱的歐洲科技公司雪上加霜,介于此,作為大家長的歐盟必須推行自己的保護政策,減少外來互聯網企業對本土企業的壓迫。
同時,也有部分專業人士表示,美國科技公司之所以在歐洲受到越來越嚴格的審查,正是因為他們在歐洲占據市場支配地位。而歐盟委員會當前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確保歐盟共同市場更有效地在線和跨境運轉。
另外,歐盟開出巨額罰單的背后還有就是美國這些科技大公司的避稅問題,比如微軟在海外的現金有千億美元,按照美國的稅法是繳納總額的35%,但是在愛爾蘭這些低稅率國家,只需要百分之幾的稅率。
總結:
歐盟開出的24.2億歐元的罰款,一旦谷歌不接受進行上訴,這起官司必然會拖個好幾年??吹竭@樣一場幾十億的撕逼大戰,國內網友紛紛為百度“鳴不平”。
百度搜索競價排名這么多年,毫無節操地讓一些假冒偽劣的企業或者產品在搜索最前排“招搖撞市”。而百度主導國內搜索市場后,用錯誤的結果去誤導普通的網民,也導致許多惡性事件的發生,比如去年的魏則西事件。
這要是將百度放在歐盟,可能一天不到就被歐盟以各種法律規定“處以極刑”了。
最后,回到正題,歐盟和谷歌之間的拉鋸戰最終結果如何,我們最近可能是看不到大結局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