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正式落地,但“硬科技”卻早已提前動身了

韓璐 8年前 (2017-05-15)

在“一帶一路”之中,硬科技成為了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昨天上午,以“加強國際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實現共贏發展”為主題、備受世界關注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正式開幕。還記得2013年的秋天,習大大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歷經4年后的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國際組織正積極參與和加入這項規劃,而此次高峰論壇的舉辦,則意味著該項倡議的落地實現。

“一帶一路”正式開幕,人工智能等字眼再次出沒

我們注意到,在主旨演講中,習大大對“一帶一路”的建設提出了5點建議:

第一,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第二,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繁榮之路;

第三,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開放之路;

第四,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創新之路;

第五,我們要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在此之前,“人工智能”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一事就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而在此次高峰論壇上,我們又再次見到了它的身影。在建議打造創新之路中,習大大表示:“我們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加強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機等前沿領域合作,推動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建設,連接成21世紀的數字絲綢之路。

從習大大的話語中,我們看出了他和國家對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看重。與此同時,不僅僅是推動各項前沿技術的國際化合作,習大大還鼓勵促進青年創新和創業,建議為各國青年優化創新環境,集聚創新資源。

建議之外,更多推進舉措正整裝待發

在開幕儀式上,除了相關建議,習大大還為科技從業者們帶來了更多的福音。為了與各國加強創新合作,更快、更好的推進創新之路的打造進程,我國將啟動一項“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4項行動。這也就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我國的相關技術將走出國門,與更多國家的科技人才進行深度交流,打破各國之間的交流壁壘,推進相關國家、民間合作的進程。

事實上,在此次高峰論壇之前,關于技術交流與合作,以中國科學院為主的相關機構就已經開始了行動。

本月,在一場發布會上,針對中國科學院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情況,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曹京華做出了部分介紹。近幾年來,中國科學院每年都會進行國際交流,或是開展國際會議。為了更好地支撐“一帶一路”計劃,中國科學院在去年啟動了“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行動計劃,并在召開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煙臺會上牽頭組織成立了“一帶一路”科技組織聯盟。從這種種行動來看,雖然“一帶一路”幾乎現在才從概念落地,但在過去的幾年間,關于科技的創新與交流早已開始步入正軌。

計劃開啟,科技已成為“一帶一路”新疆域

以前可能更多是在基礎設施和能源(領域)國際合作,現在我們在科技領域的積累也在更好地發揮作用。”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召開之際,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說到。

不管是從相關領導講話或政策,還是眼下科技的發展情況來看,近年來,我國對于科技是愈加重視,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硬科技領域,比如百度的自動駕駛汽車,完成首次試飛的C919,以及世界上首臺面世的量子計算機等等。

在以往“一帶一路”所關注的基礎設施、經濟等領域之外,科技正在成為各個國家“一爭天下”的重點關注領域。比如此前為了能夠阻止中國超算再次奪得世界第一,奧巴馬發布禁令,禁止企業向與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有關的中國設施出口技術,雖然這個計劃最后還是被我國的“神威·太湖之光”給打破。

此外,在經濟等領域,出于處理速度和網絡安全等多方面的考慮,智能投顧、大數據和云服務這類技術的重要性也開始愈加突現出來。一直以來,經濟貿易都是關乎國家命脈的領域,也是“一帶一路”中的重點關注領域,既與此相關聯,人們對科技的重視自然也會逐步上升。

當前,隨著國際化的腳步,我國的科技企業已在多個國家實現了技術和商業的落地,并得到了國際上的認可。舉個例子,比如馬云爸爸旗下的阿里云,據有關研究機構表示,在民用高科技領域,阿里云已經進入全球前三行列,而業內也將阿里云Alibaba Cloud、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合稱為“3A”。

伴隨著“一帶一路”計劃的正式開啟,在接下來的時間里,通過與國際科技人才的交流與合作,我國科學技術水平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與此同時,在背靠國家的前提下,不僅僅是技術得到提升,以及國家與國家、國家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相關合作的達成與推進,在更高層面的國際舞臺上,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其在特定領域的話語權也將得到大幅度的加強。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