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作工具到虛擬超現實主義,聊一聊VR的藝術王國
今天我們就從創作與分享的角度聊一下VR的藝術王國。
阿羅想要在有月亮的晚上去外面走一走,可是天上沒有月亮。于是,阿羅花了月亮和路。很快阿羅對走路失去興趣。于是他畫了一條小路和蘋果樹。蘋果樹下,阿羅畫了龍來守護蘋果??上垖⒘_嚇到跌倒,顫抖的手畫出了海的浪花,阿羅栽進海里。他趕緊畫了一條小船,并坐在船上走了好久、好久······
用畫筆創造世界然后生活在其中,這是《阿羅有只彩色筆》的故事,這也是虛擬現實即將譜寫的故事。我們正在用虛擬的畫筆創造一個平行于現實的虛擬世界。
現實世界的紛雜與困擾,時常讓人們產生想要暫時脫離的想法,去遠方尋找藝術,尋找美,尋找時間和空間的力量——這些來源于生活,又超脫于現實。虛擬現實可以幫助人們找到“身染秋風瑟,心在春色里”的美好,當然這也是藝術誕生與發展的最根本目的。
2016年大量的資金和時間被傾注在里虛擬現實產業中,我們不僅欣喜的迎來了VR游戲和VR娛樂的繁榮發展,借助VR這個可以產生更豐富感官刺激的新興技術手段,VR藝術也迸發出蓬勃的生機。 藝術本質上是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感覺或有深意的情感與意識,且將個人或群體體驗沉淀與展現的過程。今天我們就從創作與分享的角度聊一下VR的藝術王國。
創作——VR藝術創作工具的豐富
藝術創作離不開一件得心應手的工具,VR藝術創作也是如此。手勢追蹤打開了人類與虛擬世界直接交互的大門,藝術家們不必再借助油漆、雕刻等傳統物品完成藝術創作,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優秀的虛擬現實應用。
Google的Vive獨家3D繪畫應用程序《Tilt Brush》可以說是引領了VR創作潮流。用戶不僅可以在包括太空在內的不同3D繪畫空間內作畫(提供各式筆刷工具,包括彩虹、發光帶、星星、煙霧等)還可以結合音頻和3D模型導入創造多媒體化的VR體驗。相比于傳統的繪畫,Tilt Brush賦予紙張一個額外的維度,作品不再局限于2D平面,而是立體地懸浮于空中,用戶可以“進入”到畫作中進行細節的填充。
在《Tilt Brush》中繪圖的時候,你會感覺到有無數的新奇想法不斷迸發出來。有位硅谷工程師就曾借助《TiltBrush》創作花園場景,用語音引導女友找到寫有“Will you merry me?”的彩蛋并求婚成功。美國大選期間,無數的川普肖像畫也被創造出來,借以表達喜惡和政見。對用戶而言,《Tilt Brush》不僅可以成為藝術創作的利器,還是情感表達的全新媒介。
雖然借助Tilt Brush創造的作品都可以截圖和分享,谷歌的開發者甚至還想出了“你畫我猜”之類的新玩法,但Tilt Brush存在無法規避的局限性——內容不具有時間的流動性。在VR滿足越來越多人的新鮮感后,開發者們逐漸賦予它更多的希冀,這無疑是件好事。
Oculus Story Studio便抓住了這一痛點:現有的VR設計工具都無法滿足影片化藝術形式的創作,于是名為《Quill》的插畫工具應運而生。除像《Tilt Brush》一樣滿足藝術家的繪畫需求外,它還可以兼顧藝術化影片的“拍攝”要求,讓創作出來的內容“動畫化”,但它遠不是傳統的幀動畫那么簡單,觀眾還可以利用Oculus的跟蹤系統在影視場景中行走。首部由Quill創作的藝術作品《Dear Angelica》已于近日上線Oculus Home。在該體驗中,畫作好似流水般向你傾瀉而來,隨著背景音故事脈絡緩緩展開——女主在夢幻般的記憶中,回憶童年追憶母親——與傳統電影相比,強烈的沉浸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官沖擊,也更為有效的傳達母女間的深情,尤其在情節發展到母女身處宇宙深處,女兒看著母親像斷線風箏般慢慢飄離的無助感,感人至深。在藝術類別上《Dear Angelica》應該屬于某種超現實主義的動畫水彩作品。
“Make VR in VR”的概念在VR產業中以并不新奇,也絕非僅以上兩家有涉及,還包括故事創作工具Mindshow VR、視聽融合VR繪畫工具The Easel(索尼PS VR平臺)、VR雕塑應用Oculus Medium等等優秀的作品。 VR產業的蓬勃發展,除了平臺的極力推進、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外,還需要開發人員腦洞大開的、突破設限的堅持與努力。所有從業人員都在探尋對應于觸屏手機應用《憤怒的小鳥》、大屏幕電影《阿凡達》這類突破性的產品。雖然不能斷言以上產品便是VR時代的“憤怒的小鳥”,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確實在VR創作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展現——全新藝術鑒賞方式
VR最值得稱贊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創建獨特的感情鏈接,這樣的特點除了在敘事上,在藝術展現上也一樣適用。相比于在網絡上查閱各種文獻資料,到展覽館參觀則更能讓人對展品產生獨特的情感聯系,親眼看到實物的震撼是看幾百張照片都無法比擬的。對于我們中的許多人來說,雖然拍照、分享和瀏覽照片已經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習慣,但我們與圖像的頻繁接觸并未培養我們在視覺表達上的素養。而VR可以將藝術與音樂、與講解、與故事、與環境等等元素結合起來,提供更完善立體的藝術熏陶。 震撼的交響樂、華麗的舞臺劇、唯美的芭蕾舞以及各式各樣的精彩文藝演出,我們都可以借助VR的力量如親臨現場版的感受舞臺的魅力。如由斯卡拉歌劇院出品的《Madama Butterfly in 360° - backstage(蝴蝶夫人后臺)》就帶領我們從全新的視角觀看到歌劇的排練和演出現場。
可惜像大多數新興技術一樣,VR全景拍攝的技術和從業人員的見解還僅流于表面,我們可以將這個時段類比于電影時代的“火車進站”,360度視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從影片的拍攝角度來看,也明顯印證了這點——相比于全景視頻的體驗,主創更擔心全景視頻的架設會影響傳統“長方形”觀看體系的效果——VR藝術的全景視頻體驗還只是一個“嬰兒”。感興趣的您還可以搜索《維也納夏夜音樂會》、《悉尼歌劇院日出》等關鍵字查看更多全景視頻內容。
相對于360度視頻,更為完善的展現方式是VR應用,將音樂、舞美、故事和高科技完美融合,打造出震撼的視聽盛宴。Kite & Lightning 推出的迷你歌劇《Senza Peso》不僅畫面唯美,立體音效的呈現也充分利用VR的特質——“當靈魂進入到死后的世界,《Senza Peso》將會在一個美麗而又奇幻的世界中引導你迷失的靈魂得到救贖”。還有《火鳥——仙緣》,讓您進入到魔幻的空靈世界,欣賞仙女在微光縈繞的夜空下迷人的舞姿。
藝術鑒賞的另一朝圣地是博物館和歷史古跡。不過很多博物館和藝術展只有大城市才有,尤其是享譽全球的藝術宮殿大多都在遙遠的歐洲。歷史古跡更是遍布世界各地,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才可尋訪。那么該如何輕松的欣賞到這些世界藝術的瑰寶?我首先想到的便是Google——這個將城市、道路、自然景觀都記錄在街景中的公司——將超過1000家博物館、數千名藝術家的藝術品、無數的歷史照片和文獻,都細致的通過Google Arts & Culture聚集在了一起。此外,Google還利用VR和音頻元素,提供給用戶360度體驗觀賞藝術的新方式。不過目前還并不是所有博物館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游覽,具體包括:倫敦的多維茨公共畫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悉尼的新南威爾斯美術館和華盛頓特區的國家美術館。通過Google Arts & Culture的手機端應用,用戶不僅可以借助CardBoard觀看全景內容,還可以通過Daydream VR設備進行簡單的交互。
不過,在我看來,這樣的體驗還并不完美,至少手機分辨率和網絡速度都會對體驗造成一定影響。再者定點化的虛擬現實旅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虛擬現實體驗,用戶僅會感受到視角的切換——像是在查看一系列的博物館全景圖片。有些藝術展甚至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布展方式,整個展廳內僅有一個孤零零的頭銜設備吊在半空中,既然藝術家尋求的是情感的共鳴那么就直接讓觀眾“設身處地”。
那么真正意義上的虛擬現實藝術殿堂瀏覽體驗應該是什么樣的呢?輕觸一下正在欣賞的作品,就能飛入虛擬的美術畫的場景里面。2維的藝術世界向我3維展開,我不在畫中而在畫里。我可以與畫中的主角互動,可以拿起畫中的物品,可以觀看觀看畫作情節發展的延伸,這種VR體驗才是讓觀眾真正與藝術家產生跨越時空情感共鳴的。
藝術鑒賞的VR化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承載了將藝術從高雅到通俗的連接,因為并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夠支撐到世界各地的藝術殿堂接受藝術熏陶的費用。
虛擬超現實主義的興起
藝術家們擁抱新興科技、從業人員不斷進行嘗試性探索,共同引發新藝術流派的興起。VR不同于以往的任何媒介,它的可貴之處在于尚未形成任何意義上的約定俗成,這個平臺還具有無限的可能性。
藝術家Jeremy Couillard創作了一個名為《rebirth》的全景視頻,它腦洞大開的描述了人們死后所存在的世界。場景從醫院切入,講述一個剛剛死亡的病人乘坐像電梯一樣的東西,上升到遍布奇特多足生物的癲狂空間。VR這個新媒介所賦予作者的展現能力是其它媒介都望塵莫及的。這種能力賦予了藝術家創作超出現實邏輯與經驗的虛擬內容的勇氣。
臉書的VR設計師Gabriel Valdivia就曾在他的博客中提出了“虛擬超現實主義”的概念。他認為虛擬現實并不意味著經由它創作的世界將會成為現實的復制品,它應該是挑戰創造極限、制作全新體驗的全新而抽象的自我表達。
20世紀20年代早期,超現實主義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夢想與現實之間的前置矛盾狀況”。反叛藝術與傳統美學的相互碰撞,引發了創造不尋常的抽象內容的潛意識釋放。而當下,我們可以借用與抽象藝術家相似的目的在VR中探索現實。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全球VR精選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