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寫稿機器人真有了觀點和感情,我們是該高興還是恐懼?

韓璐 9年前 (2017-01-19)

目前,寫稿機器人多是撰寫以數據為主的稿件,當它們能夠為文章注入觀點之時,這些觀點真的是其所“想”嗎?

最近,《南方都市報》迎來了一位“新人”編輯,時值春運期間,該小編利用1秒的時間就“寫”出了一篇300多字的春運稿件。鎂客君的手沒抖,看官你的眼睛也沒花,此小編的確在1秒鐘的時間內完成了一篇稿件,而其面紗后的真實身份則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研制的寫稿機器人“小南”。

當寫稿機器人真有了觀點和感情,我們是該高興還是恐懼?

遣詞造句,寫稿機器人不再新鮮

在新聞傳媒領域,隨著春節的到來,網站的更新難免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有的甚至出現斷更現象。此時,為了網站的流量等因素,公司一般會在每天安排幾個人進行值班,而人工智能則為此帶來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案——寫稿機器人。

一般情況下,通過對數據的搜集分析和深度學習算法的加成,在1分鐘甚至幾秒的時間內,機器人就可以合成一篇稿件。鑒于機器人寫稿的高效率,不少網站已經“聘用”了寫稿機器人,除了文章開頭提到的“小南”,還有已經投入使用一段時間的騰訊財經的Dreamwriter、今日頭條的張小明等,而國外的寫稿機器人更是早早上崗,比如知名的Wordsmith、Blossom機器人,它們已經“寫”了兩年多的稿件了。

目前,在大數據和自然語言處理等人工智能技術愈發完善的同時,寫稿機器人的文化水平和遣詞造句的能力也在進行蛻變。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在“閱讀”大量新聞稿件的基礎上,寫稿機器人能夠大致掌握語言風格,甚至玩一些常見的梗,圖文并茂。

看到這里,不少小編都是虎軀一震,生怕機器人搶走自己的工作。不過,在另一角度,當某一天機器人能夠在稿件中摻雜一些觀點的時候,這些所謂的觀點真的是它所“想”出來的嗎?

當寫稿機器人真有了觀點和感情,我們是該高興還是恐懼?

妙筆生花,寫稿機器人表誰所想?

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小南”的技術開發團隊負責人、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的萬小軍教授表示,除了撰寫民生稿和生成摘要,“小南”將來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稿件寫綜合報道,也可以對已有的稿件進行改寫,甚至試著寫有一定情感、觀點和立場的報道。

寫有一定情感、觀點和立場的報道?“小南”機器人真的可以做到這樣嗎?對此,鎂客君有點懷疑,畢竟基于當下的技術,機器人具有“意識”還是一件相當遙遠的事,又何談情感、觀點和立場?而如果這些并不是基于“意識”而存在的,那么,機器人所表達的立場又從何而來?

當寫稿機器人真有了觀點和感情,我們是該高興還是恐懼?

不具備意識,寫稿機器人難有自主觀點

在當前的市面上,有不少服務機器人都打著“情感陪護”的宣傳旗號,但是,在沒有“意識”的這一大前提之下,這些服務機器人真的具備“情感”嗎?

其實不然,這些機器人雖然能夠陪伴人類,間或逗樂打趣,也有著喜怒哀樂等“情緒”,但這些并不是真正的“情緒”,只是程序員輸入的一組代碼,讓機器人在相關場景能夠做出對應的反饋,一切都只是程序員的設定而已。

寫稿機器人的原理也與此類似,觀點的前提必須是“意識”的存在,所以目前的寫稿機器人多只是“寫”些以數據為主的稿件,完美回避了“觀點”表達的需求。當然,在一些數據稿件中,基于對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寫稿機器人也可以生成一些原本沒有的內容,但那些多只是基于數據的預測,并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觀點”。

當寫稿機器人真有了觀點和感情,我們是該高興還是恐懼?

算法是根源,寫稿機器人只是人類的傳聲筒

在機器人的情感研究中,其所有的成果都建立在深度學習算法的基礎上,借助于算法,在數據分析和套用模板之后,寫稿機器人能夠很快的完成一篇稿件。除了那些以數據為主的稿件,在一篇資訊的撰稿過程中,人類記者往往會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觀點,以讓稿件的整體表達更為豐滿。

對于人類而言,表達觀點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因為他們自身的經歷和閱歷都能為其提供思路,而到了沒有“意識”和經驗閱歷的機器人這里,這還真是一件相當有難度的事,往往只能在深度學習的基礎上,搜集網上的各路觀點,從而整理分析得出一個結論。到了這里,我們又要想了,網上那么多觀點,機器人又如何從中進行挑選?

以比特幣約談事件為例,網上有人說比特幣的市場將趨于合法化,也有人表示對其未來的不看好,在這兩種觀點之下,寫稿機器人該選擇哪一個?對于這類政治介入的事件,機器人并沒有那么多的數據可供參考,所依據的只有網上的觀點,那么,到底是看好還是不看好?基于程序員寫入的代碼,最后機器人都會選出一個答案,而掀開表面,不管是哪種答案,其本質上都是人類觀點的一個分析整合,或者可以說,最后的結果就是人類觀點的一個表達,只是換了一個表達主體罷了。

此外,深度學習算法是研究人員所創,代碼是程序員所寫的,在某一個程度上,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機器人所謂“觀點”的篩選和表達都在某一類人(如程序員/機構/技術團體等)的控制下進行的?

當寫稿機器人真有了觀點和感情,我們是該高興還是恐懼?

結語

當下,寫稿機器人的高效率恰恰符合了新聞所要求的“時效性”,越來越多的新聞網站已經或正準備引入機器人,讓更多的記者脫離某些“束縛”,將目光放在新聞的深度上。

運作上,由于模塊式的報道,寫稿機器人在撰文上難免會顯得有些枯燥和生硬。寫稿機器人目前所依據的主要為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算法,由于“意識”的缺少,其能做的也多只是數據的搜集和分析,并不能產生自己的“觀點”,即使存在,也只是對人類觀點的一個分析總結。

然而,當某一天寫稿機器人真的能夠表達“觀點”的時候,這真的會是它的“自主觀點”嗎?是它有了意識,還是只是受到了某些人的控制?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