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資本寒冬,終究是個偽命題

巫盼 9年前 (2017-01-10)

VR技術是VR產業的基石,只有待VR產業底層核心技術全面突破,建于其上的內容、服務、行業應用才會有穩固沃腴的發展土壤。

VR資本寒冬,終究是個偽命題

資本寒冬論者認為,剛剛過去的2016資本市場不景氣是由2015年下半年延續而來。按照這種說法,VR作為今年最為熾熱的投資領域之一,無法避開資本寒冬的拷打是必然的。但冷靜思考后你會發現,所謂2016“資本寒冬”只是論斷者一廂情愿的偽命題。

隨著VR產業的一步步發展,硬件、內容、服務等細分領域都已明晰,投資者的投資態度由廣投轉化到精投。投資者的投資心理與投資大環境本身都是實時變化的,我們不能將投資者對于VR產業投資邏輯趨于冷靜和對VR創業公司盈利能力反復拷問,而就將當下VR投資市場形式描述為“資本寒冬”,這明明只是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承受的過程。另外,2016的VR初創企業很大部分成立時間有限,在VR技術、企業管理、資金分配、供應鏈建設等各方面都沒有相應經驗。羸弱的體質根本無法承受資本市場的投資邏輯轉變,這就導致了不少折戟沉沙的企業將失敗原因歸結于資本。

由于VR產業各領域的明晰程度,導致初創企業從投資者手中拿融資的難度加大,不再是一份宏大但空洞的商業計劃書加上幾十上百頁的PPT就能夠完成的。投資者在“去泡沫化”的指導思想中伺機而動,他們更希望將錢投給那些擁有獨立核心技術、模式相對成熟、用戶積累完成、有一定市場話語權的VR企業。如果從這些特質中抽取一個最重要的,那一定是核心技術。VR作為新興產業,底層核心技術成熟度仍然不高,真正擁有成熟完整技術積累的企業寥寥無幾,只有VR產業底層技術基本完善后,投資者才會弱化核心技術的權衡占比,將更多的目光轉移到VR其他領域。

VR資本寒冬,終究是個偽命題

Magic Leap 成立于2011年,數筆巨額投資背后是各投資者對其名為 Fiber Optic Projector 核心技術未來前景的看好。這種“投影儀”與傳統意義上的投影相比,尺寸更小,功耗更低,可以通過一根直徑 1 毫米長9毫米的光纖投出幾英寸彩色圖像。這與傳統的LED/LCD成像器件形成鮮明的功耗對比。Untiy主要產品為游戲引擎,即負責一款游戲底層基礎運算的代碼庫,譬如圖像處理和音效處理等。游戲引擎是游戲開發者的基礎資源,能極大地改變一款游戲產品的競爭力。MindMaze是瑞士一家神經科學公司,專注于將VR技術和運動捕捉跟大腦機器界面結合,用以幫助病人從創傷中恢復,其技術已經在歐洲獲得監管機構批準。成立于2009年的NextVR擁有從拍攝、壓縮、傳輸和內容顯示等26項VR專利技術,提供涵蓋體育賽事、美國總統辯論、搖滾演唱會等方面的直播內容。

由以上融資案例可以發現,幾乎每一家獲得大額融資的企業都是在VR產業深耕多年,擁有專一的或者相對完整的VR技術積累的企業。

海外是這樣,國內也同樣如此。暴風作為國內首批涉獵VR產業的企業,硬件、內容、服務三者均有涉及。2016年暴風大幅精簡團隊,專注其最為擅長的內容運營領域。暴風有其早前奠定的內容基礎與技術積累,現在向內容領域轉型有其獨到優勢。VR系統服務提供商Nibiru,自成立以來一直耕耘在VR產業一線,從十幾人的初創團隊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超百人的國內外知名VR系統服務企業,其中超過7成為技術研發人員,詮釋了Nibiru技術驅動型企業的訴求。

從VR硬件來說,VR發展到今天能夠達到三個技術標準的產品已不計其數,但能夠將各硬件做到完美組合優化并給用戶帶來真正優質VR體驗的產品,Vive、PS VR、Oculus仍然是其中最優秀的,這一事實已被無數用戶與行業者認同。這三者之所以能夠長居VR神壇,拋開資本與品牌效應,先進的VR技術才是三者立足的根本。其在VR產業技術積累數年,自然是剛剛踏入VR產業的初創企業所不能相比的,其在硬件設計、交互方式等方面處處彰顯出成熟與老練。

VR資本寒冬,終究是個偽命題

Vive依托Valve的Steam VR提供技術支持,用戶沉浸感一直被業界津津樂道,加之Steam平臺與HTC自建VR 內容分發平臺 Viveport,HTC正努力使其VR生態更進一步完善。PS VR 主攻游戲內容領域,由PS4這個先天優勢做技術鋪墊,再加上實惠的產品價格,迅速籠絡大量用戶。Oculus在沉浸感、內容等領域同樣具有先進的技術基礎。2016年,PS VR以其強大的游戲內容賺取大量用戶,近80萬的出貨量是最好的證明。Vive與Oculus分別以45萬、35萬出貨量緊隨其后。對于一個剛剛興起的產業,并且以上全都是PC端VR產品,唯有VR技術才能夠撐起如此優秀的銷售業績。

對于國內VR產品,中國深圳是一個很好的樣本。2016年是深圳眾多VR廠商豐收的一年,不錯的出貨量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但其產品弊端也頻頻出現,雷同的硬件與交互方式、匱乏的內容是阻礙深圳VR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只有深入切實、腳踏實地發展技術,以提高產品技術含金量,才是發展深圳VR產業的正確之道。

在現如今的VR初創產業中,有許多愛好于用浮躁的心去對待產品與產業,總是幻想在最短的時間賺最多的錢。很顯然,這種心態并不適用于創業者,不適用于現今仍處于起步階段的VR產業。企業用于對抗“資本寒冬”最為有效的工具就是技術。一流的企業始終致力于建立獨占的技術標準用以對抗資本與競爭對手。Vive、PS VR、Oculus、Nibiru、暴風等等眾多以技術為導向的企業,自成立起一直耕耘在VR產業數年,默默完善自身技術、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這才是投資者真正青睞的企業!

由筆者看來,被高唱的2016 VR 資本寒冬從本質來說是個偽命題。其一:“寒冬”的只是“資本市場”而并不是全球經濟。從全球經濟來看,并沒有發生過與2008年金融海嘯類似的全球性經濟萎靡事件,全球經濟仍是良性發展。其二:此次所謂的“2016 VR 資本寒冬”只不過是與2015年資本市場過熱時期的比較而得出的相對結論。再往前看幾年,投資界每年的投資金額仍是增加的,用之前的資本市場熱錢過剩來定義現在的市場是寒冬實在是有些欠妥。其三:從數據來看,說2016是寒冬更加牽強。2016年VR產業融資事件數量相較于2015年增長233%;融資金額相較于2015年增長200%。由此可見,仍是有數量龐大的VR企業拿到了融資。鋪天蓋地的例如“資本寒冬下,90% VR企業將死”、“VR企業應該如何平安度過資本寒冬”等論斷彌漫業界。根據以往的創投界經驗,即便是資本市場大熱,初創型企業的失敗概率同樣是九成以上,這已經是創投界興起至今業界的共識。

VR資本寒冬,終究是個偽命題

對于VR產業發展現階段來說,技術仍是關鍵。企業要么向著三大頭顯廠商產品無限靠近,生產出同樣性能但卻更具性價比的產品以獲得市場份額。解決現階段VR硬件所共有的沉浸感不強、功耗過大、眩暈等普遍存在的問題?;蛘呦馦agic Leap等一些VR/AR企業一樣,另辟新技術,與三大頭顯在產品形態上形成差異化。這是現階段VR企業突破重圍的兩個關鍵點。

資本對于企業初期所起到的作用筆者無法回避。但是資本相對于企業只能是輔助作用,資本市場的好壞與否、融資金額的多少差別,絕對無法衡量、斷定一個企業是否能夠走下去。創業者要做的是優化商業模式、塑造團隊凝聚力、提升品牌競爭力、拉高入行門檻、贏得用戶歡迎,這才是企業發展的長久之道。贏得用戶、市場與拿到融資之間并非互為充要條件。只要創業者的目標沒有達到、企業訴求沒有實現,即便是資本趨暖,創業者也要像資本嚴冬一樣小心翼翼、如臨深淵。畢竟資本、市場、行業瞬息萬變,一個麻痹大意或許就將迎來萬劫不復。只要自身擁有造血能力、擁有核心技術競爭力,又何懼所謂的資本寒冬呢?

VR技術是VR產業的基石,只有待VR產業底層核心技術全面突破,建于其上的內容、服務、行業應用才會有穩固沃腴的發展土壤。到那時,將會是一個新世界!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