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魔法水晶球!人工智能變身“占卜師”

韓璐 9年前 (2016-11-29)

輔以大數據、云端等服務,人工智能的預測能力不容小覷。

一般來講,當小行星飛臨地球時,人們需要幾小時的時間來評估它的危險程度、做好相應的準備。而就在上周,當人們將小行星2016 UR36(10月25日被發現,31日凌晨與地球輕輕掠過)的相關數據上傳到NASA的Scout系統中,僅僅幾分鐘后,該系統便預測出這顆小行星會與地球擦肩而過。

據悉,Scout系統的目的是加速對觀測到的小行星的分析處理過程,更快地識別出它們是否會對地球產生威脅,以便讓NASA做好相應的準備。通常,地心引力是影響天體運動軌跡的最主要因素。而在本質上,Scout所要做的就是搜集天體的各項數據,再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天體的運動軌跡進行計算,從而達到“預測”的效果。

考慮到人類不可能24小時待在望遠鏡前觀察宇宙,以及運算速度的計量,我們猜想,Scout系統所運用到的技術可能有計算機視覺、大數據和云計算等等。而不僅僅是天體的預測,在現實生活中,人工智能已經當了一段時間的“占卜師”,并已經初有成果。

醫療預測,延長治療黃金時間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其也衍生出了不少新興產業,像智能醫療、智能家居以及智能出行等等,而在醫療領域,人工智能的貢獻不可忽視,尤其是在診斷方面。

目前,醫生一般通過分析醫療圖像,以及對病人進行問診,以獲得醫療結論,誤診率通常達到10%至20%。用人工智能代替之后,利用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大數據等技術,系統可以掃描數百萬的記錄和文件,并從中進行學習,以作出更準確的診斷,并節約大量時間。

比之治療,疾病的預防則顯更為重要,然而,醫生做出診斷的依據是已經明顯表現出來的癥狀。因此,為了更好的幫助病患,一些科技公司已經不僅僅專注于診斷,“預測”也成了其一項目標。

據2016年消化疾病周上展示的一項新的研究報道顯示,利用唾液中的細胞外RNA、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橫斷面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分析工具,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理工學院的David G. Graham博士及其同事研發出一種可預測食管癌發生風險的工具。當前,雖然這項研究的數據尚少,也沒有走出實驗室,但是,當該醫療“預測”技術一旦普及,比之確實診斷之后的治療,其將預留出更多的黃金時間,以便患者及早治療或是進行預防。

行為預測,遏制犯罪行為

根據美國國家司法研究所的數據,在刑滿釋放的三個犯人中,有兩個會在三年內再次入獄,75%的犯人會在五年內再次犯罪。而為了降低犯罪率,紐約初創公司Virtual Rehab打算利用VR教育,為囚犯提供矯正服務和改造計劃,同時提供切合實際的職業培訓。

除了事后教育,我們是否也應該關注一下事前預防,畢竟有時候事前預防能夠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在今年6月份,MIT的計算機科學及人工智能實驗室(CSAIL)的研究者們在視覺預測領域取得了一項突破性進展,使得預測交互行為算法的精確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通過其自行開發出一種能夠預測“視覺表征”的算法,在經過600個小時無標簽視頻訓練后,在預測兩個人是否會擁抱,接吻,握手或者擊掌上,該系統達到了43%的準確度。更甚者,該人工智能系統還能預測視頻中5秒鐘后會出現的對象,雖然平均準確率只有11%,但在近日,其已經能夠生成未來1,5秒的視頻,且在驗證中,有20%的人認為機器生成的視頻為真。

當前,人工智能在行為預測方面的成果還是稍差人意,但是隨著算法的精煉以及更多數據的訓練,人工智能系統的“預測”能力終將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到那時,除了預測犯罪行為,以先一步的遏制更多的犯罪事件,還將發揮更多的效用,比如產品用戶習慣的等等。

鑒于不同領域的預測需要,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技術是缺一不可。再輔以大數據以及云端儲存等服務,待“預測”技術發展成熟之時,人類改變歷史也是未嘗不可的一件事。

此外,除了鎂客君的言論,人工智能預測也是獲得了業界人士的認可的。此前,在談到人工智能Watson系統的最大用處時,IBM的首席創新官Bernard Meyerson博士就表示:“它最頂級的用處,就是準確預測未來,讓你能夠從根本上改變歷史的進程。因為它能夠預知即將發生的事情,讓你有機會在不喜歡的事情到來之前改變它的發展路徑。你可以減輕或消除負面的結果,讓事情往積極的方面發展。”由此可見,在人工智能的“職業規劃”上,“占卜師”這個身份也是相當有前途的。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