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韓璐 9年前 (2016-09-26)

作為國內體感技術的領先者,華捷艾米表示,不管是技術還是市場,當前都有著很大的想象空間。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6年前,一群在MARVELL、INTEL、SONY及LENOVO等公司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博士、碩士及海外留學專家,組成了一支專注于體感技術研發的科研團隊。這就是南京華捷艾米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的雛形。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部分合作企業

在這6年間,他們背靠國家,與中科院、清華大學一起合作,突破一連串的技術環節,最終開發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多平臺、低成本、高準確度、嵌入式的體感交互技術解決方案。從2015年產品商業化至今,華捷艾米已獲得了業內的普遍認可,比如已搭建合作關系的創維、海爾、三星,以及正在與其進行進一步合作洽談的阿里巴巴等等。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體感技術是前沿科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在當前的前沿科技中,VR/AR/AI是三大支柱。在VR/AR領域,游戲是當前的開發重點,而在AI領域,智能家居成為最先落地的項目。但不管怎么說,空間定位、動作捕捉和計算機視覺都是其中最基礎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目前,華捷艾米的產品包括IMI-3D體感攝像頭、IMI-1080—3D體感芯片、IMI-1280—3D體感芯片以及IMI-SDK。以終端產品IMI-3D體感攝像頭來看,從外觀上看,該攝像頭內置3個鏡頭,中間的鏡頭是RGB彩色攝影頭,用來采集彩色圖像。左右兩邊鏡頭則分別為紅外發射器和紅外CMOS 攝像頭所構成的3D結構光深度感應器,用來采集深度數據(場景中物體到攝像頭的距離)。雖然華捷艾米這一攝像頭的設計與微軟的Kinect頗為相似,但是在深層次的技術方案上,兩者還是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華捷艾米這款攝像頭中所用到的核心芯片是自己生產的體感芯片,其中包含了骨骼跟蹤技術以及slam算法(定位、跟蹤以及路徑規劃技術的核心)等。

對于當前主打家庭娛樂方向的華捷艾米而言,IMI-3D體感攝像頭是他們的主打產品。在其應用中,體感游戲當屬最受歡迎的項目,尤其是當AR與體感游戲相結合的時候,更是別有一番趣味。筆者曾在現場試玩AR體感游戲“踩松鼠”,攝像頭將自己的身形投射到電視當中,但周遭環境不再是現實環境,變成了一個個地洞,讓人完全身臨其境。而且,芯片中的骨骼跟蹤技術準確、實時的識別了筆者的動作,踩松鼠是一踩一個準,筆者玩的是一頭大汗、不亦樂乎!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此外,除了游戲,IMI-3D體感攝像頭還可用于體感教育以及康復醫療(骨骼跟蹤技術準確分析身體動作數據,以提示患者是否達到訓練要求等)。而作為上游廠商,華捷艾米的體感芯片(集成體感識別算法的邏輯芯片)是其最核心、應用范圍最為廣闊的產品,比如3D體感試衣鏡,或者是機器人的“眼睛”,抑或是可識別人類情緒、年齡、動作的監控攝像頭,其功能都可以基于體感芯片所實現。

以此來看,作為先進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感技術似乎正在向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滲透。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國內體感技術尚有待發展

從上文所看,體感技術如此強大,它具體是如何運作的呢?還是以華捷艾米的IMI-3D體感攝像頭為例,紅外發射器將紅外線發射出去,經過其自主研發的光柵來進行空間撒點,以進行三維場景的創建,從而識別出人類、桌椅等,之后再利用前景分割算法,將人從空間里識別并提取出來,然后利用骨骼識別算法識別人體20個關節點,最后進行肢體,行為動作的識別(這是用數以TB計的數據訓練之下的成績)。這一套流程下來,以微軟的圖像集來進行測試,對于人的動作識別準確度,華捷艾米的體感技術高達77%,相比于微軟Kinect的78%只相差了1%,這也足以說明了華捷艾米在技術上與微軟的無限接近。

據悉,華捷艾米目前有將近70人,董事長李驪表示,除了內容開發以外,其中超過90%的人都是專注于技術研發工作的。當談及當前國內市場的競爭對手的時候,李驪非常自信的稱:“目前沒有對手。”至于這份底氣,則來自于它是“國內第一家、全球第二家擁有骨骼跟蹤技術”的公司(第一家是微軟)。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據李驪表述,體感攝像頭主要有兩個關鍵技術,分別是實時三維重建和實時人體骨架提取,兩者缺一不可。當前,國內也有一些企業在做體感技術,跟進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買別人家的芯片,然后自己回來做外圍包裝,另一種是把所有的工序從頭到尾再造一遍,將技術吃透。

兩者相比,前一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成品也只是不具備實時人體骨架提取的“偽體感”(該人體骨架提取技術為微軟獨家,芯片亦不對外出售),并且目前也遭到了困境。以往這些公司都是通過購買primesense的芯片以獲得實時三維重建技術,但現在primesense已被蘋果公司收購,國內公司再冒用就會上升成“侵犯知識產權”問題。相對于第一種直接購買芯片的方法,進行工序再造雖然可以擺脫“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里”的桎梏,但過程也是相當艱難的,耐性、技術人才和雄厚財力缺一不可。比如說華捷艾米的IMI體感攝像頭,他們也是經過了4、5年的埋頭研發才擁有了現在與微軟實時人體骨架提取技術不相上下的成績,并成為國內唯一一家擁有骨骼跟蹤技術專利的公司。

根據李驪的這段表述,我們從中可以了解到,縱觀目前國內的體感技術,倚靠著關鍵的“骨骼跟蹤技術”,華捷艾米當屬國內技術最為先進的一家。但從另一方面,其中也道出了當前國內體感技術研發的盲目與不成熟。

此外,李驪也向我們透露,在技術層面,他們當前也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比如自然光線對于攝像頭干擾的降低,以及物體數據庫的充實等等。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體感市場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2001年,微軟發布了第一款搭載體感攝像頭的家用電視游戲機——Xbox,自此開啟了體感應用的大門。其后,任天堂的Vii、微軟的Kinect、索尼的PS Eye +PS Move組合式等相關體感產品相繼出現,而蘋果雖然還沒推出具體產品,但它已經從微軟手中收購了以色列 3D 傳感器技術公司PrimeSense,挖走了其1/3的游戲內容制作團隊,并相繼向美國專利局提交了體感技術、3D體感操作等相關的技術專利。一時間,體感技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景。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游戲是體感技術的一大應用領域,以之為例,上圖是艾瑞咨詢于2015年發布的《中國主機體感游戲研究報告》,內容稱端游與手游近年搶奪了不少主機游戲市場份額,國內主機游戲市場份額僅占15%,但未來仍舊有百億級發展空間。從而可知,體感技術的市場前景還是相當具有看頭的。

然而,雖然市場前景很廣闊,也已經有眾多科技大頭參與進來,但體感技術的爆發點還遠遠沒有到來。李驪稱:“我預計明年年底應該會有一個很大的爆發,但不是由我們引導,而是蘋果的Apple TV。”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據了解,2015年的蘋果開發者大會的一大亮點就是“智能家居”,但根據蘋果內部和HomeKit(蘋果智能家居平臺)相關人士證實,要想使用iPhone通過Siri控制價中的智能設備,前提是必須有一臺Apple TV。緊接著,在2015年9月的發布會舉辦前,曾有消息稱更新的Apple TV或將具備體感操作技術,并將亮相此次發布會,然而最后還是不了了之。而就在近日,iOS10系統實現更新,其中HomeKit專用軟件“Home”的出現意味著蘋果智能家居的重新布局?;诖舜涡盘?,人們原本以為作為蘋果智能家居關鍵環節的Apple TV終于要公布更新了,但終究還是成了沒影兒的事,這也將體感技術的爆發點再一次推遲。

不過,一旦蘋果動起來,憑借著它的名氣以及不差錢的宣傳力度,國內廠家也會隨之而動,然后一環接著一環,等到大部分廠家動起來的時候,“體感技術”的浪潮也就來了。對此,李驪表示:“當前,我們只是在等潮、跟潮,要想起潮的話,我們的技術或許不比國外差,但品牌、宣傳資金方面就差了一大截了。”

當然,除了大公司的引領之外,李驪稱,還有一條更快的“起潮”途徑——國家推動,這種力量從高鐵項目中就可看出。對于這條途徑,華捷艾米當前從兩步走,一步是發展技術推動整個行業走向成熟,一步就是to B,跟大企業合作,看能否推動政府作出一些動作。

不過,從政府方面來看,當前的整體環境還是相當不錯的,畢竟習大大已經在杭州G20峰會上重點強調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前沿科技,這不妨可以看作國家將重視這些技術的一個重要信號。若這些技術受到國家的推動,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的“體感技術”離春天還會遠嗎?

華捷艾米:體感技術最早將于明年年底爆發

結語:我們都在等待體感技術的浪潮

今年以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成為年度三大熱詞,但其發展過程中,仍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短板。比如人工智能識別功能的準確度,或者虛擬現實設備中手柄對于“沉浸感”體驗效果的影響等等。

在這些先進技術當中,體感技術是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華捷艾米的體感芯片,它可以幫助機器人實現圖像識別、避障、路線規劃等功能,可以讓用戶擺脫VR手柄的困擾,以更好的沉浸其中。但是,這一切都得等待體感技術的爆發點的出現。只有爆發了,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推動技術的提升與完善,進而推動市場的成熟。而伴隨著技術與市場的成熟,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也會得到質一般的飛躍。


【鎂客·請講】專注于報道科技創新項目;我們敞開心扉面對每一位創業者,力求為您呈現一群鮮活、有性格的品牌和人物;我們傾聽創業故事和人生經歷、探討商業模式和行業趨勢、對接資本市場和供需雙方,以期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歡迎做客【鎂客·請講】,欄目合作請發送郵件至:post@im2maker.com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