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義or默認設置,你更心水哪一種無人機?
無人機市場是要掀起一輪革命了嗎?
昨日,在英特爾開發者大會上,該公司公布了一大一小兩款無人機。其中大的那一臺是搭載了自家RealSense技術的昊翔(英特爾投資)新型無人機Typhoon H,而小的那一臺則是此次開發者大會的一個重點項目——“自定義”無人機Aero。
Aero開創獨特的“自定義”模式
據了解,在配置上,無人機Aero搭載了英特爾的Aero計算平臺,該平臺能夠實現外部支持SSD存儲、LTE通訊、實感技術視覺,更有強大軟件的支持。通過Aero平臺,開發者可以借助Intel芯片充分的資源,為自己的無人機做各種個性化的定制。
在操作系統上,Aero無人機采用的是開源的Yocto Linux操作系統。其中,Yocto全稱為“Yocto Project”,是一個開源的協作軟件,提供模板、工具和方法幫開發者創建定制的Linux 系統和嵌入式產品,從而省去了在完整Linux版本中裁剪無用軟件的麻煩。
此外,Aero無人機還可以用Dronecode PX4軟件預編碼飛行控制器。Dronecode是一個無人機開源軟件平臺,能為開發者提供所需要的資源、工具以及技術;而PX4是目前最流行的開源飛控板之一。利用軟件的平臺,開發者能夠將其與自己的控制器進行整合,以達到更高的可靠性的要求。
關于無人機的安全性上,英特爾在Aero預裝了圣莫尼卡初創公司AirMap的軟件開發工具包,該軟件能夠在分析天氣等數據的基礎上,幫助用戶在安全及合法的區域放飛無人機。
當前蓬勃發展的無人機市場
無人機已然成為今年科技界最火的名詞之一。在航拍、數據采集等領域,無人機已獲得廣泛應用,而在城市管理、農業、測繪等行業領域,無人機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以中國無人機市場為例。根據UBM數據統計,目前國內電力巡線領域潛在需求4000架,輸油管道巡檢領域潛在需求1170架,森林防火領域潛在需求1000架,公共安全、反恐維穩潛在需求2856架。僅上述四個民用領域的潛在需求總架數已經接近10000架,可見市場需求實在太大。
中國大陸無人機出口增長與預測
據UBM最新的數據統計,2015年中國大陸出口無人機89.1萬架,同比增長427.2%。在中國,大約存在400個無人機制造商,供應了全球70%的無人機需求市場,其中又以大疆無人機“傲視群雄”,也是全球出口量最高、應用最多的無人機。
在無人機市場如此大好的情況下,那些硬件制造商、科技公司又怎能放棄這次機遇?僅僅是那些在世界上具有知名度的公司就已經有了16家,更何況還有那些創立不久的AI企業。只能說,市場競爭實在過于慘烈了!
自定義or默認設置,誰更受青睞?
從配置、性能上看,英特爾的Aero無人機可以被看作一種“自定義”無人機。而在市面上,像英偉達、高通等芯片提供商,他們更傾向于將自己的產品性能定型,然后賣予硬件制造商,將其直接放置在無人機的相關部件之上,類似于我們通常所說的“默認設置”。那么,這兩種不同的產品,哪個的市場前景更好呢?
開發者更傾向于自定義
對于開發者而言,他們最關心的不是產品的商業化可行性,或是產品的盈利能力,而是最終的成果展現。就如同前期研究無人駕駛的谷歌,為了安全性的保證,開發人員不斷地對其性能進行改進,在數年后、產品近乎完美的情況下,才開始考慮商業化的實施。
在開發者的眼里,這種自定義無人機就如同一張白紙,可以讓自己的一切腦洞在上面進行渲染,能夠進行無限次的測試與調整后,打造出獨屬于自己的那一款無人機軟件。因而,像英特爾Aero無人機這種產品、平臺,就是他們理想中所需要的,既實用,又不必花費太多的資金。不得不承認,英特爾的消費人群定位做的很準確!
制造商青睞默認設置
與開發者不同,制造商更看重利益。以我國為例,雖然無人機制造商有400家之多,但像大疆等真正研究無人機的企業真的是少之又少。并且,其中多數廠家的產品更是只能算“玩具”,連人工智能都不能涉及,更何談靜下心對其進行研究?
此外,多數制造商們也講究效率。一個無人機性能的研究會經歷失敗、測試、調整等多個過程,這其中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與資金,最后還不一定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對于這種可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制造商眼中,還不如直接從科技公司買進AI產品,不僅自家產品性能提高了,也能盡快上市、開始盈利。
總結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道,在用戶市場上,自定義與默認設置都有著自己的固定群體,不用太擔心自己的銷路。但是,以目前的情況來看,默認設置產品的市場更為寬闊,畢竟與開發者的技術需求相比,還是消費級無人機的數量需求更為龐大,從側面講,也就是制造商的利益需求更占優勢。
不過,俗話說“笑到最后才是贏家”。當前,因為無人機的熱潮才剛剛開始,大眾對于無人機還處于“嘗鮮”階段。但隨著之后技術的發展,大眾的品味也會隨之提高,到那時,具有特色、性能更佳的“人工智能”技術必將是爭奪市場的“制勝點”,而對于無人機的鉆研也將成為市場常態。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