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使用普通雷達,特斯拉是不是在“舍本逐末”?
近日,馬斯克宣布自動駕駛2.0將依賴普通雷達,這真的好嗎?
昨日,有消息稱,特斯拉宣布進行Autopilot2.0的升級,關于細節部分,除了比1.0增加了更多的傳感器等硬件設施之外,特斯拉還會將Autopilot的現有功能移植到新硬件上,并通過無線方式對軟件進行升級,慢慢增加新功能。此外,這次特斯拉會以Autopilot1.0的功能和數據作為基礎,開發更先進的自動駕駛、安全功能。
其實,此次最大的亮點應該是馬斯克的一個發言,他表示為了更好的安全性,Autopilot2.0將依賴普通雷達,并且以后也將繼續高舉“普通雷達”旗幟。不過,在自動駕駛研究上面,人們近來似乎更熱衷于激光雷達。由此,我們不禁思考,特斯拉此舉是否真的能夠有效的提高其安全性?
普通雷達與激光雷達不同在哪兒?
據汽車信息安全專家、360攻防實驗室負責人劉健晧表示,特斯拉是通過三種傳感器來實現自動駕駛功能的:ADAS功能的Mobileye攝像頭、77G毫米波雷達以及車身8個超聲波傳感器。而在此次2.0升級中,已經明確表示前置雷達將會保留下來,只是增加更多的雷達,因而我們或許可以猜測,馬斯克所說的普通雷達就是毫米波雷達。
我們先來說說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上都起了些什么作用。
具體而言,激光雷達的本質作用就是根據激光遇到障礙物后的折返時間,計算目標與自己的相對距離。而且,激光光束可以準確測量視場中物體輪廓邊沿與設備間的相對距離,這些輪廓信息組成所謂的點云并繪制出3D環境地圖,精度可達到厘米級別,從而提高測量精度。在自動駕駛汽車的行駛過程中,該類高精度的地圖可以幫助汽車以避障,從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汽車駕駛的安全性。另外,除了可以構建高精度3D地圖,作為一個附屬作用,在自動駕駛中,激光雷達還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
谷歌無人駕駛搭載的激光雷達
目前的自動駕駛研究中,在安全性上,除了攝像頭,人們大多推崇激光雷達,并有許多人認為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的標配。但是,激光雷達雖然的確很厲害,但在實際運用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陷。
首當其沖的就是在霧霾、下雨等天氣里的辨識能力。比如在冰雪天氣,道路因結冰或積雪而導致反射特性發生變化,導致激光雷達的效果受到一定影響,從而影響到三維地圖的構建,也就導致了無人車的“位置暈眩”,從而也就不能準確的識別障礙物,導致了自動駕駛的“失明”。此外,在自動駕駛汽車上使用激光雷達的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成本的高昂,不過,現在這個問題正在逐步解決中,比如說國內企業思嵐科技,以及美國創業公司Quanergy Systems,他們都在致力于低成本雷達的制造,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與激光雷達相比,馬斯克堅持的普通雷達在精度等細節方面就不如激光雷達了,只能算普通,不過,正如馬斯克所言,相對于在糟糕天氣會“失明”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的確靠譜多了。
特斯拉的雷達2.0升級真的做對了嗎?
繼四起自動駕駛事故后,或許是為了保住市場,特斯拉進行了2.0升級。對于其中的雷達部分,小鎂真的是有點覺得特斯拉“舍本逐末”了。
首先就是對于“普通雷達”的錯誤堅持。上文已經講過了,雖然毫米波在糟糕天氣中可以正常運行,但在精確度方面,毫米波雷達在激光雷達面前真的是不夠看。從整體來看,毫米波與激光正好起到一種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的作用,正如速騰CEO邱純鑫所言:“雖然毫米波雷達精度不高、視場小,但測量距離遠,可以達到200米,也可以在雨天及下雪天氣使用。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融合剛好彌補了各自的短板。”
講真,如果只是為了應對糟糕天氣的突發狀況,而拋棄了何時何地都會相對重要的精確度,不得不說,真的有一種“舍本逐末”的感覺。
其次,雷達的裝置真的不在于數量的優勢。在此次升級中,特斯拉宣布將增加雷達的數量,甚至到了每個車角都專注雷達的程度。說真的,真的不需要這么多,只要位置裝的好,照樣能發揮作用,比如第一起事故中雷達之所以沒能起到作用,就是因為裝置的位置較低而已,相信只要高一點點,那場車禍或許就可以避免了。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