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Watson前業務主管談AI:計算機將會擁有意識
如果計算機擁有了意識,它們都能干些什么?
Manoj Saxena,CognitiveScale公司的執行總裁和企業家基金(TEF,一家專注于為認知計算提供種子基金的基金會)的創始董事之一,在TEF擔任總經理期間,他帶領團隊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用于醫療、金融和零售領域的認知計算系統IBM Watson。
此外,他也是達拉斯的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圣安東尼奧分行的主席,以及認知安全和分析公司SparkCognition的主席,在早期就曾經建立、發展和售出了兩個位于德克薩斯州奧斯汀市的軟件創業公司。
在對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擁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對于“計算機是否會產生意識”這一問題,他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計算機將進化成超級智能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越發先進,在某些特定領域,計算機的能力已經遠遠超過了人類的大腦所能達到的程度,對于這種性能強大的計算機,Saxena稱其為超級智能,并表示這將是計算機的最終進化成果。
說到“超級智能”,大多人都會覺得此類計算機是萬能的,可以幫助人們解決生活中的一切疑難,但事實并非如此。萬能的計算機應該屬于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通用人工智能)范疇,而“超級智能”負責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領域,比如醫學領域、教育領域等等,兩個概念并不能一概而論。
對于AGI,在DeepMind創始人Demis Hassabis眼中,它意味著未來的超級智能機器將與人類專家合作解決一切問題,這種性能對于人類的各項事業及研究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助力。但對于AGI 的實現,Saxena雖然給予了肯定的態度,卻也表示了目前的不可能性:
“其實,我們或多或少已經見到了AGI的一部分,比如谷歌的人工智能,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類似巨型大腦的AGI的初級狀態,而IBM的Watson也可以被看做是特定領域的‘AGI’的初級階段。但是如果你說要創造一個能覆蓋人類所知的所有領域的知識、以及人類的所有追求的真正的AGI,我看過一個研究,說即使你去問那些最頂尖的人工智能科學家,得到的回答基本平均都會說我們在2050到2060年左右才能實現。”
計算機將擁有意識
對于這個問題,自“人工智能”走入大眾視野,尤其在AlphaGo打敗棋手李世石后,就一直是人們所爭論的一個焦點,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了一個“萬年老梗”。
那么,計算機真的會擁有“意識”嗎?對此,Saxena的態度是模棱兩可的,他既表示了自己的肯定態度,也針對“意識”提出了兩個疑問。
首先是對“意識”的界定范圍,比如說一個人夢游的時候做了一件事情,大家會說他是無意識的,反之則是有意識的,但事實是,他的大腦在這兩種情況下都處于活動狀態,區別只是本人知不知道自己的行為而已。如果這就是對“意識”的劃分,誰知道計算機有沒有意識?畢竟沒有人知道計算機在運作的時候都想些什么?或者是否真的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正如Saxena所說:“現在沒有一種合適的能夠持續探測意識的,能讓我們用來測量人或者電腦有沒有意識的探測器。所以你很難明白電腦是不是真的有了意識。”
其次是適用性的問題。Saxena表示:
“因為人類的意識在不同的時候會發生變化,比如說,電腦如何知道為什么、以及什么時候自己感覺到的一個年輕的妻子失去丈夫的痛苦會對自己有意義?或者電腦能不能感覺到在海灘上玩耍的孩子的快樂?或者能不能理解為什么人們會為了救一個孩子而沖向一列行駛中的火車?這些東西都不太可能會是人類在想要給計算機建立智能的時候會考慮的東西,可它們也是一種智能,所以智能這個東西本身是很難給出精確定義的。”
“人工智能威脅論”過于憂慮了
隨著對于“計算機是否會擁有意識”的爭論,這個問題漸漸又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人工智能威脅論。針對這個論點,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人提出了相關見解,就比如說阿西莫多的“機器人三定律” ,為機器人的一些行為構建了一個框架 。而在近日,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的時候曾表示,人工智能將對人類造成難以控制的威脅,而早前特斯拉CEO馬斯克也將人工智能的發展比作“召喚惡魔”,不得不說,這些知名人士對于人工智能的看法著實在社會上引起了一波輿論風潮。
而對于這些觀點,Saxena進行了反駁,他認為這些觀點過于憂慮了。想想也是,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還處在不斷摸索階段,而產生威脅的前提,就是“意識”的存在。
按照Saxena的話來講,“我們對我們大腦的運作原理還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想要在機器上復刻這種進程也是極其困難的。”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上,大多技術的開發都是基于人類神經系統運作的原理,而這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畢竟人腦是身體的關鍵與“精華”,人類的一舉一動都受其所控制,要想真正將人腦研究透徹,那將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而對于“機器人種族”的出現,人們還不必太過有憂慮。
與其浪費時間去思考無可預知的事情,還不如想想目前的“道德約束”來的有意義。比如此前美國警察用機器人投擲炸彈致人死亡,想想如何避免人們對機器人的肆意濫用等等情況的發生。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