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汽車全球統一標準即將出爐,為行業發展再添助力!

韓璐 9年前 (2016-07-11)

自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發生事故后,為了繼續推進行業發展,政府終于出手了。

特斯拉、谷歌多年來致力于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寶馬與英特爾、Mobileye聯手開發全自動駕駛汽車,豐田斥資10億美元用于研究開發自動駕駛技術,Uber也和卡耐基梅隆大學合作研發自動駕駛汽車……從這種種現象可以看出,自動駕駛汽車正在成為一股潮流!

然而出于安全性的考慮,人們對于自動駕駛汽車一直抱有質疑的態度,此外,由于相關法律條文的缺失與不完善,人們對自動駕駛汽車也多是敬而遠之。前段時間,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汽車接連發生兩起車禍,并造成了其中一人的死亡,這件事在曝出的瞬間就在其全球引起了軒然大波,也迫使各國政府針對自動駕駛汽車出臺相關政策與規范。

自動駕駛汽車全球統一標準即將出爐,為行業發展再添助力!

編制全球統一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

在汽車制造領域,日本和歐盟的德國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行業內擁有較大影響力。據消息稱,日本和歐盟正計劃制定一份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此外,為了推進這份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的全球統一性,對于希望能夠自行建立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的美國,日歐將進行聯合勸說。

據悉,聯合國已經設立了一個專家組,負責編制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其中包括了來自日本、韓國、德國、法國、英國以及歐盟委員會的專家們。在未來幾個月內,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將會就自動駕駛汽車的標準達成廣泛協議,之后日本和歐盟國家政府將會制定國內具體的自動駕駛汽車認證制度和體系。

這個計劃于2018年投入使用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中,將會包括幾個核心的原則和要素。比如說自動駕駛汽車(或自動駕駛模式)只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駛,且一旦發生事故,必須有一名車上的人類司機承擔責任。

另外,這份標準中還包括了許多安全技術要求,比如說自動駕駛汽車必須安裝相應的設備或系統,以實時監控駕駛人員的現狀,一旦出現駕駛人員入睡或走神干其他的事兒,系統就會自動報警,以喚回駕駛人員的注意力。

自動駕駛汽車全球統一標準即將出爐,為行業發展再添助力!

自動駕駛汽車現狀

當前,為了爭奪“自動駕駛汽車”這一蛋糕,不少汽車制造企業和科技公司紛紛下水,其中以谷歌和特斯拉為行業領頭人,而谷歌更是走在了所有企業的前面,研究起了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

自進行道路測試以來,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里程已經累計達到241萬公里。為了達到極致的安全,不管是從技術上還是外形設計與材料選擇上,谷歌都下了很大的心血。

在外形設計上,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沒有“棱角”,在車禍發生的時能夠減少汽車對人體的沖撞力。在材料上面,谷歌的設計師在車子的外部增加了厚厚的泡沫,并將汽車的玻璃換成了塑料材質,進一步降低了對人體的傷害。當然,用不到是最好的結果。

在安全性上,谷歌也一直在不斷的突破自己。眾所周知,城市內的交通狀況是最為復雜多變的,行人、車輛等等都是不穩定的因素,一個不注意,就極有可能釀造一場悲劇。

為了解決該問題,谷歌一直致力于在路人識別與躲避障礙物上的研究。就在最近,他們更是針對騎車人的識別進行了一項技術改進。依靠這項技術,無人駕駛汽車可以正確是被并躲避行駛中的自行車,并能根據騎車人的手勢做出預先調整,這對于動態障礙物的躲避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如果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真的能夠成功的話,那么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完全就是小case級別。

自動駕駛汽車全球統一標準即將出爐,為行業發展再添助力!

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標準的可實施性

自特斯拉發生事故以來,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頭頂一直有一層陰影存在,不少人在此事之后都表示自動駕駛汽車離真正上路還有好長時間。但是,如果這份自動駕駛汽車能夠出臺的話,無疑是對自動駕駛汽車行業的一大助力。

雖然關于該項標準的內容并沒有透露太多,但從現知的幾點,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份標準還是具有可實施性的。

首先是限于高速公路行駛的這一點。當自動駕駛汽車正式投入運用,障礙和不穩定因素相對較少的高速公路可以作為一個試運行的有利場所,畢竟安全永遠都是第一考慮要素。在技術達到一定的安全高度后,可以試著將自動駕駛汽車慢慢的移入城內運行。此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安全系數、讓自動駕駛汽車發揮最大效用,在城市內行駛的時候,自動駕駛汽車要能夠自動“限速”,以限制某些喜歡尋求刺激的人的過激行為。

在安裝相關設備以及系統以進行實時監視的這一點上,小編覺得還是不錯的。正如谷歌自動駕駛計劃項目負責人Chris Urmson所說:“谷歌關于自動駕駛的測試證明:在駕駛自動駕駛汽車時,人們會自然變得不那么可靠,因為司機會自然而然地相信自己的車。”而特斯拉的兩起事故就是對我們的一個“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哪怕是自動駕駛模式,“老司機”也不能全然放松警惕,必須時刻注意車輛周遭的情況。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