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第一!我國將公布首個無人駕駛技術標準
據悉,我國將于兩個月內公布首個無人駕駛技術標準,這是要走在世界前端的節奏??!
日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在國家智能互聯汽車試點示范區封閉測試區開園儀式上表示,國內無人駕駛的技術路線圖已經存在,將于兩個月之內發布,這是中國無人駕駛領域公布的首個技術標準,也是世界無人駕駛領域的首個技術標準!
從實際上看,目前亮相的無人駕駛汽車基本上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而是需要司機從旁輔助的自動駕駛。根據國際著名調研機構IHS報告,使用智能駕駛系統的汽車數量將從2015年的700萬增加到2025年的12.2億。并且,在未來5年內,自動駕駛這項新技術也將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包括語音和手勢識別、虛擬助理和語言界面等信息娛樂系統。
除此之外,Business Insider的調研團隊也表示,到2020年,每年汽車上裝載的智能設備將出現134%的增長,而全球自動駕駛汽車出廠量到2020年根式預計增長2400%。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各大汽車品牌早已按捺不住,紛紛投入到人工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究與開發,哪怕上周被爆出世上首起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死亡的丑聞,也不能磨滅他們對未來市場份額的蓬勃野心。
就在最近,英特爾攜手以色列無人駕駛技術廠商Mobileye為寶馬開發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而在國內,4月份的時候,長安汽車的自動駕駛汽車從重慶出發,經歷5天行程2000多公里抵達北京。
盡管國內的研發前景和大環境都呈現了一種蓬勃發展的勢態,但短期之內,自動駕駛汽車在國內的市場還不會正式發展起來。
首先是技術上的不足
上周特斯拉自動駕駛汽車被爆出致人死亡的丑聞,這件事給其他的自動駕駛汽車制造商敲了一個不小的警鐘。連美國那種地廣人稀的公路上都能發生事故,更何況我國這復雜多變的道路以及“兩天一小堵,三天一大堵”的特殊情況。
此外,目前自動駕駛汽車使用的是激光雷達技術,而這種技術如果碰上霧霾天氣,那就是形同虛設,從而危險系數更是大大增加。因此,在技術上,國內的自動駕駛汽車還有一些急需解決的難題。
其次是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
人們在開車的時候難免會有磕磕碰碰,甚至是導致車禍,這時候交警就會根據完備的交通法規來對事故責任進行劃分。那如果是自動駕駛過程中發生車禍,這時候的責任又該誰背?
面對這種車禍,駕駛員不會認,因為那時的汽車不是他操控的;汽車商不會認,因為他已經把車子的所有權賣給了車主;人工智能系統更不會認,因為它連一個正常人都不是,這時候的情形就會陷入一個循環的死胡同里。因而,除了即將要公布的技術標準,還需要法律條例來進行行為上的規束。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