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的二三事
6月25日晚,隨著一道絢麗的光弧劃過天際,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首飛成功。
6月25日晚,隨著一道絢麗的光弧劃過天際,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首飛成功。這個承載著新技術新用途的航天火箭,成為航天發展路上又一的新進程。
進入本世紀,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空間站的建設與大質量衛星的發射需求開始出現,而老一代運載火箭已無法滿足需求。為了填補長征五號和長征六號中間的空白,也為了給未來的貨運飛船提供運載工具,2010年,長征七號便被提出制造。
長征七號采用3.35米直徑芯級配合2.25米直徑助推級,繼承了長征二號的構型,但同時又創新地結合了新式火箭發動機。其中芯一級采用雙聯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四個助推級采取單發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第二級采取四臺YF-115發動機。
在航天器各個分系統、零部件和元器件中,電源最難控制,因為其無法檢測。對于電池而言,要檢測就必須激活,而激活就意味著其壽命的完結。因此電池必須絕對可靠。此次任務中,航天科工電源研制團隊為“長七”首飛研制配套了10種型號、22臺鋅銀電池組。相比歷次任務創新程度更高、技術難度更大。
此外,航天科工研制的配電器、連接器和繼電器產品,相當于火箭的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電源傳輸、指令信息傳遞等都要依靠它們完成;用于連接火箭內的各種管路連接件,相當于管路系統的中樞紐,其密封性能優劣將直接影響整個系統的安全性;數以萬計的高性能緊固件,以可靠的質量將各零(部)件連接成一個整體……
如此費時費事又費錢的火箭,如果不借這個機會帶一點載荷,簡直對不起它。去年長六的發射,一下子攜帶了20顆衛星,全部入軌并且測控成功。長征七號也不例外,它帶了一個重量級乘客——新型載人飛船的小尺寸模型。
新式載人飛船相比以往有什么不同?我國現在使用的神舟載人飛船,已經讓大家所熟知了。神舟載人飛船借鑒了前蘇聯“聯盟號”飛船軌道艙、返回艙以及推進艙的結構,于是也設計了三個艙室。而新的載人飛船,去掉了軌道艙,僅由指令艙與推進艙構成。
從飛船的發展來看,軌道艙是一個多功能艙,實質上是沒有空間站的情況下的備選之地。但隨著空間站計劃的提出,“天宮”系列軌道飛行器的成功運作,航天員已經能夠有更加寬裕的工作與活動環境,軌道艙也已經逐漸失去了它的意義。
而當我們去掉了軌道艙后,返回艙與推進艙能做的更大,從而可以攜帶更多的乘員以及更多的燃料。為今后更進一步的載人航天工作(甚至是載人登月)打下扎實的基礎。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