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首次成功用于復雜心臟手術,未來有望普及
目前在醫學領域,3D打印已在骨科、牙科等專業開始臨床使用,但在心臟科的應用剛剛起步。
今日,在香港中文大學與香港大學共同攜手下,香港醫生首次將3D打印技術用于復雜的心臟手術并取得成功。目前在醫學領域,3D打印已在骨科、牙科等專業開始臨床使用,但在心臟科的應用剛剛起步,國內僅有個別報道。香港本地首次成功借助3D打印技術完成心臟手術無疑令人興奮。
在國外相關技術去年已應用于一宗復雜左心耳封堵術個案。當時一位78歲的女病人,術前經食道超聲波發現其左心耳呈雙葉狀,這種結構增加了封堵術的難度,團隊利用3D打印技術來協助手術的計劃,并利用塑造出的3D軟件模型在術前模擬相關治療程序。醫護人員經過周詳的術前規劃,準確地將封堵器放入病人左心耳的兩端。術后患者康復情況理想。
相較于傳統的心臟手術,3D打印技術具備諸多好處。傳統的開胸手術醫生無法直視心臟全貌,更無法觀察其內部結構,術前的影像評估顯得極其重要,而現實是醫學檢查只能提供二維視圖,需要主治醫師在頭腦中進行二次加工,其中的一點點偏差都可能導致手術的失敗。而通過3D打印技術,手術前可將二維影像轉化成如生物大小的心臟模型,醫生根據患者心臟狀況做出完善的手術規劃,為病人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臨床醫生借助術前模擬,提高對患者心臟結構的掌握,這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精確度。手術中,利用3D有關技術醫護人員能夠更準確地將儀器放入最佳位置,避免多次反復,減低了出現并發癥或手術失敗的風險。
對于此次香港醫生首次成功將3D打印技術用于復雜的心臟手術,李沛威醫生認為,團隊未來會收集更多資料和數據,以進一步確定及研究3D打印技術于心臟疾病治療上的應用。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