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鎂客 9年前 (2016-05-18)

如今國內從事AR應用開發的企業有200多家,而專注在醫健領域的應用,根據公開信息推測目前不超過10家。

【編者按】本文為動脈網蛋殼研究院研究員莫人英(微信ID:moluo1111)在鈦媒體旗下的微信公開課“鈦坦白”第18期的分享干貨,分享主題為: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市場有哪些分羹?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一個現象,目前VR算是風頭正勁,在游戲、娛樂、社交應用上玩得風生水起。AR是否能更代表未來?其實這個問題比較泛,如果單從兩者最后呈現的應用效果而言,我是更看好AR與各產業的融合。

據 Digi-Capita 預估,至2020年,全球AR市場規模為1200億美元,VR市場規模僅為300億美元。當然大家也不要因為這個數據而避重就輕,它們各有各的應用場景和價值。某些情況下,兩者還會重疊應用。

AR目前最常被人討論的是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運行的娛樂類應用程序,而我所專注的醫療健康板塊,有比如醫學模擬、微創手術、康復等應用。在這里我想跟大家聊一下,這部分產業到底是怎樣的,再順便舉一些當下在醫療健康應用方面的實例,最后個人角度闡述下AR醫療應用的未來發展趨勢及風險挑戰。

產業:AR在醫健領域的應用還處于藍海探索期

據 AR in China 最近期的統計,如今國內從事AR應用開發的企業有200多家,其中80%傾向和已開發游戲類應用,剩余的也多偏向影視、購物等生活類應用。而專注在醫健領域的應用,根據公開信息推測目前不超過10家。

而在海外,據 CBInsights、CrunchBase、AngelList 網站的綜合數據查詢,目前有30家左右初創公司正專注在AR醫療應用領域。其中9家初創公司獲得融資,總融資額達5.52億美元,獲投率達到了30%。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獲投項目的服務對象主要有三類:醫療機構、實驗室、盲人。其中,針對醫療機構的主要是患者虛擬信息、血管照明、手術教學、外科手術導航、外科手術模擬訓練。也即是通過服務B端打開市場的項目更受資本關注。所以就全球而言,AR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還處于藍海探索期。

在AR醫健應用這個產業鏈中,目前公司主要分布為終端設備、軟件、內容與應用四大類別,針對終端用戶提供硬件、PC應用軟件,而大部分是靠直銷產品盈利。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就當前來看,市場還遠不夠成熟。不過,也還是吸引了部分先行的產業巨頭參與進來。

最聲名遠播的就是微軟的HoloLens全息眼鏡,在官方的宣傳視頻里,醫學研究人員可通過HoloLens來查看人體器官、肌肉組織、人體骨骼的結構,這也是目前技術實力最強的一款AR設備;還有,比如游戲巨頭 Illusion 設計的一套3D增強現實系統,用于幫助醫生更好地實施整容手術;以及飛利浦醫療保健部門和埃森哲合作開發的一款AR應用,可以讓醫生隨時監測到患者生命體征,并且在檢測到潛在風險問題時能收到警報。

綜合產業巨頭、初創公司的應用分布,經統計,目前整個市場細分下來有約20個領域: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實例:AR在醫健領域的應用還處于早期探索階段

第一個是關于血管照明的,通過PC應用軟件幫助醫務人員在手術中能夠查看隱藏的血管。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AccuVein 針對不同場景開發了四種型號產品。用于在靜脈扎針、抽血、硬化治療、一般外科手術及整容手術等過程中直接照射于皮膚表面,呈現出血管紋路以實現血管定位的產品。

第二個是醫療設備營銷可視化方面的案例。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Hologic是一家致力于開發女性健康方面的影像系統和診斷檢測產品的公司,開發的一款應用 Hologic Augmented Reality app,主要是讓目標用戶在購買設備之前就能有一個直觀地視覺體驗,并且還能實時互動。此外,Hologic的銷售人員能隨時隨地帶著這款3D增強現實設備臨床應用向用戶展現醫療設備是如何融入現有設置的。

最后分享給大家的是視力導航方面的應用 OrCam。它主要依靠頭戴顯示器和便攜配件基于攝像頭的增強現實系統,讓視力受損人群自由活動和閱讀。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一架通過磁鐵跟鏡框吸附在一起的攝像頭,通過一根細小的線纜與便攜式電腦相連,電腦的大小可以放在兜里。同時骨傳導的揚聲器將讀取到的內容(報紙、路標、紅綠燈、人臉等)清晰地傳遞給用戶。

綜合來看,AR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還處于初創公司大力創新的早期探索階段,遠未大規模進入競爭白熱化格局。

目前主要的商業模式是B2B、B2C:

比VR更代表未來的AR在醫療健康領域有哪些前景?

B端,主要是醫院、第三方實驗室,向他們提供硬件(頭戴顯示設備、手持設備)、PC應用軟件盈利。而針對整個醫療系統而言,未來會加大對B端用戶的開發(上圖虛線部分),比如藥企、醫械廠商。藥品、設備銷售受政策、市場影響,用于輔助銷售的硬件、應用將給用戶帶去更為直觀地真實體驗。

C端,主要是醫務人員、患者、消費者三類人群,針對他們的收入方式主要來自硬件、應用內購買,但要全面覆蓋這個群體,還是比較遙遠。

未來的模式是一定會越來越多樣化,提供的產品也會更豐富。比如,醫生可以借助AR醫療應用提供的精確圖文一步步地完成手術全過程;急救人員通過AR頭戴顯示器等指揮現場醫護人員作出針對性的搶救措施,防止因錯失搶救時間錯過最佳急救等等。

趨勢:服務對象更多來自產業和商業領域

分別從參與者、細分領域、產品類別來預估未來趨勢的話,個人認為:

產業巨頭、醫療土著(傳統藥企/醫械廠商)不斷涌入,產業鏈日漸完善;

細分領域以手術輔助工具為主,如針對外科手術的導航可視化及教學解剖PC應用軟件,另外針對傳統藥企、醫械廠商的營銷醫藥、器械app將增多;

產品類別以特定PC應用軟件為主,但最好可幫助醫生處理一些日常任務,解放雙手;

服務對象更多來自產業和商業領域而不是消費者領域,如醫院的手術室、第三方實驗室。

據柳葉刀研究稱,全球有50億人沒有獲得安全和負擔得起的手術,其中每年有1.43億臺簡單手術要操作,這需要220萬外科醫生,就手術導航的AR應用而言,不論是頭戴式顯示器還是PC應用軟件都將是一個潛在應用領域。

最后,需要指出的風險主要有兩個——數據隱私安全和技術性問題。比如顯示視野和自然手勢交互實現程度是個高門檻。當然哪個應用新技術都會面臨這種情況。

我覺得在這個應用領域深耕的創業者記住一條就夠了,就是耐住寂寞,扎根研究AR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而不是靠炒概念。期待快速找到盈利突破口。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