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時代風光無限的ARM,能否在虛擬現實再續輝煌?
芯片大廠布局虛擬現實,VR+游戲大爆發時代來臨。
2016年的GDC(游戲開發者大會)即將于一個月后在美國舊金山拉開大幕,屆時,來自全球的游戲愛好者和游戲廠商將齊聚三藩市,共同打造一場真正為發燒而生的光影盛宴。每年的GDC都會給與會者帶來無數的亮點,技術革新帶來的眼球經濟,推動著各個相關產業的不斷發展,去年的GDC曾被業界視為“VR游戲元年”大會,VR之熱正如一把火,徹底燒進了游戲圈,筆者依然記得,在喧鬧的大廳與長廊間,不斷的聽到各種VR相關的話題,外設、場景、內容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如果你讓筆者預言一下今年的GDC什么最熱?筆者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VR之火,尤甚也。
VR游戲大爆來臨
VR之風,吹了不是一兩天了,VR之火,從2016CES展會上也可見端倪。2016年初,業界老大Oculus VR終于完成了預售,三星與索尼在VR上也動作不斷,國內包括華為、小米、 HTC等傳統廠商也正在或者已經做了相關產品或者布局,以及一些專攻VR領域的創業型公司如睿悅信息(Nibiru)、大朋VR等亦在國際視野中頻頻亮相。
作為消費者,或多或少都會被VR廠商所宣傳的“沉浸式體驗”所吸引,而游戲作為最需要互動與浸入體驗的娛樂形式,也被業界認為是能跟VR結合的最佳形式,換個方式講,游戲的下一個進化方向,就是虛擬現實。
讓我們來看欣賞一下索尼“炫酷吊炸天”的VR游戲宣傳片:
VR+游戲,大爆發一觸即發。
VR生態之爭,芯片巨頭積極布局
電子游戲行業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突破而不斷發展,傳統游戲行業的舵,至少已經經歷過一次轉向,從泛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轉變,被人們認為是一次巨大的演進,然而相比于虛擬現實給游戲行業帶來的想象空間與可能革新,又似乎顯得不那么重要了。
VR+游戲相較于傳統游戲行業的運作模式更具廣度和深度,其產業鏈更加龐雜,它是一個從芯片到終端到內容的復雜系統,需要整合連接的資源十分多樣,具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的特征,筆者觀察到,傳統通用芯片領域兩大巨頭intel與ARM在此都有較為廣泛的布局,生態之爭愈演愈烈。
在泛PC時代,intel作為核心處理器領域的絕對王者,與微軟結成的win-tel聯盟,為泛PC游戲的流暢穩定運行提供了最強有力的保證。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采用精簡指令集ARM由于其功耗的優勢,漸成大勢,最終搶得半壁江山,游戲逐漸移動化。
如今VR興起,游戲的VR化勢在必行,intel和ARM的較量也愈加風雨欲來。
筆者此前行文分析過為何intel必須要殺入VR領域(參見鎂客網文章《錯過了移動端的intel,能否在虛擬現實上扳回一局》),下面筆者來分析一下ARM的情況。
ARM的布局與優劣勢
鎂客網此前報道過ARM已與國內虛擬現實領域交互式方案提供商睿悅信息Nibiru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而從ARM官方渠道得知,包括騰訊游戲、完美世界、snail在內的幾家國內游戲公司也早已跟ARM達成了戰略合作關系,此舉不但反映出了ARM對于國內技術型公司的認可與對中國市場的關注,還預示著在游戲結合VR方向必將會有大的動作。
要說ARM在殺入VR+游戲后最大的優勢和最大的劣勢是什么,筆者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戲說:成也性能,敗也性能。
在移動互聯網領域,ARM能讓昔日霸主intel折戟沉沙而獨領風騷的一大原因就是其“低功耗高性能”,這里的一低一高其實反應的是一個很高的性價比,一個很好的折中效果,因為移動互聯網設備的小型化便攜化的要求和電池技術遲遲沒有突破的現狀決定了低功耗的芯片在移動設備上的天然優勢。
VR設備目前的一大發展方向是一體機,這也是ARM看好的方向,其本質上也是移動設備,同樣具有小型、便攜、續航等方面的要求,這是ARM的天然優勢。
不過,如果單論對游戲運行支持,不得不說,intel芯片的超高性能優勢穩穩扳回一局??v觀傳統游戲產業,但凡高端游戲對于畫面渲染、計算速度的要求都相當苛刻,目前來看這樣的應用場景,似乎依然還是只有intel能夠勝任,這是復雜指令集對精簡指令集的天然優勢。如果要將傳統的大型游戲移植到VR設備,把體驗做的更好,更極致,在計算性能上,ARM依然需要看齊intel。
當然,對于一個好的產品來說,并不是完全取決于硬件性能,針對底層硬件而在軟件算法層面的優化同樣重要,這也是為什么各個廠商都在致力打造生態的原因,大家是抱團在一起的,只有生態圈子的各方通力配合,才能以最高的效率打造出真正極致的產品。
終端以及內容,還有未來
游戲行業每年都在迎接著新技術的洗禮,而VR帶來的震撼也會不斷的延伸下去,最終,虛擬與現實的邊界必將逐漸模糊。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從如今的技術角度來看,VR的路依然只能算剛剛起步,無論是VR+游戲,還是VR+電影,亦或VR+任何X,終端打造的是基石,內容延展的是未來,VR所帶來的已經不僅僅是科技行業的一次變革,也是全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變革。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