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領域迎來大量融資,但智能硬件企業依然生存存疑
智能硬件對不準剛性需求,恐遭市場淘汰;VR迎來瘋狂資本浪潮。
如今,越來越多的明星喜歡上了跨界做電子產品,比如很久之前周杰倫的uGate定制手機,隨后崔健的藍色骨頭,還有韓庚和他的庚phone,現在又有小骨手機,樂視也說要出太子妃定制機等等,沖著名人效應、粉絲經濟,越來越多的明星都想進入手機等智能硬件市場。
2015年10月,汪峰正式發布了由他自己親自參與設計的Fiil耳機,并稱該款耳機的投入與十九年前創作的第一張專輯相當。
Fiil耳機官網上放出了在資本寒冬下Fiil耳機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融資,不過,現實是融資額與估值均不及預期。
2015年8月,Fiil耳機就曾表示A輪融資預計在一億美元,但是實際融資額卻僅有預期的五分之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耳機的銷量沒有達到投資人的預期。
盡管Fiil耳機官方表示,推出的3款耳機創下了預約量過100萬的行業記錄,但是有接近Fiil耳機供應鏈的人士表示,現在Fiil耳機的實際出庫量僅為幾萬條。
Fiil耳機共有三款產品,兩款大耳機分別是售價1099元的FIIL和售價1599元的FIIL Wireless,由深圳富士高代工,另一款小耳機為售價599元的FIIL Bestie,是由江西南昌的聯創公司代工。
小耳機由于價格上的優勢,因此銷量比兩款大耳機的銷量和還要多。
其實,599元的耳機已經超過了大部分人對于耳機的承受能力,更不談1000多的大耳機。
價高價低都尷尬
相比較Jawbone的境況,你會發現Fiil耳機真的是好多了。Jawbone是已經有16年歷史的美國知名手環廠商,但是現在卻面臨著上有Apple Watch,爭不過,下有大批低價產品趕著,尷尬不已。
兩個月之前,Jawbone全球共裁員60人,占總人數的15%,同時還關閉了紐約辦事處,縮減了美國森尼維耳和匹茲堡兩個辦事處的規模。
相比較UP3在京東999元的定價,小米才79元,在性價比上有著超高要求的國人面前,小米的79元才是王道,畢竟在功能上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市場調研公司IDC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第二季度Jawbone的UP健康手環銷量僅為50多萬部,只占整個市場份額的2.8%,在所有健康手環廠商中排名第七。而這一領域的龍頭Fitbit,當季的銷量也僅僅是440萬塊,市場份額達到24.3%,Apple Watch為360萬塊,占19.9%。
雖然,Apple Watch看上去市場份額還是不錯的,但是仍然沒有達到預期值。
Fiil耳機、Jawbone手環和Apple Watch這些定價較高的產品銷量慘淡,那么走高性價比,低價的小米是不是會有很好的市場反應呢?
經過小米的大力扶持,小米手環、小米移動電源和小米耳機這些小米生態鏈上的產品銷量均已輕松突破千萬,而小米手環的生產商華米科技也一舉成為了僅次于Fitbit的全球第二大手環生產商,而小米耳機的生產商萬魔聲學也已經準備掛牌新三板。
就目前的國內可穿戴市場而言,小米可謂是一家獨大,占了近40%的市場份額。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小米銷量的暴增,是依靠小米官網的導流而致的。如此高的性價比和低廉的價格也會產生規模性盈利無望?,F在,包括華米在內的一些小米生態鏈企業都在逐漸推出自己的高端品牌。
“偽需求”市場
2014年到2015年,大部分的硬件產品都遭遇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就是產品并不是消費者真正需要的,用與不用,買與不買其實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導致相當一部分的產品都遭遇了淘汰的結局。
曾經號稱是全球第一款太陽能智能腕表的Tinsee天時手表現在也已經銷聲匿跡了,不僅僅是因為本身的外觀設計與傳統手表相差無幾,缺乏科技感。同時也是因為它在手表上無法顯示運動計步、久坐提醒、睡眠監控等實時的監控信息,必須要與手機相連接之后才能顯示。
這樣的話其實人們就沒有太大的需要了,不需要該功能的可以直接選擇傳統腕表;需要該功能可以直接選擇可以在屏幕上可以顯示的智能手表,太陽能技術本身對于普通需求的人來說其實是一件可有可無的功能,也許經常從事戶外項目的人才需要。因此,Tinsee天時手表不叫座其實也是情有可原的。
面臨同樣困境的還有小魚在家的家庭陪伴機器人,它所能滿足的需求其實對于用戶來說并不需求專門來購買這樣的產品。它所能提供的核心功能其實在iPad上通過Facetime或微信視頻聊天就可以實現,并不需要多此一舉安裝一個底座。
而掀起可穿戴智能設備熱潮的谷歌也同樣逃不出這樣的困境,第一代谷歌眼鏡同樣銷量不佳,最終下架。
而手機對于現代人來說已經是必需品,盡管需要天天充電,人們也是心甘情愿地忍受著。但是其他智能硬件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的產品都不能做到滿足用戶的核心需求,人們對于這些產品的購買都是可有可無的。
硬件企業的消失
現在,誰也不能準確判斷未來的趨勢,因此導致了許多硬件公司進退兩難的尷尬困境,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融資,一旦失去資金的支撐,只能進行轉型或是直接倒閉。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少有60家以上的智能硬件公司完成了A輪融資,但是完成B輪的只有20家左右,C輪就僅有大疆了。真正能夠走到后期的智能硬件企業真的太少了。
IDG資本投資經理蘇東表示:目前市場上偏后期的智能硬件公司都在面臨估值下降的問題。
2014年完成千萬A輪融資的硬件公司中現在大多數都已經銷聲匿跡了,包括曾經融資1.45億元的樂行體感平衡車、估值一度近2.5億人民幣的機器人公司嘉騰機器人等等。
目前智能硬件企業都在面臨著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技術上并沒有產生革命性的突破,因此做出來的硬件并不能滿足消費者的核心需求,買與不買其實關系都不大,銷量自然無法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
VR市場融資的井噴狀況
按照當前的市場狀況看,前景最好的無疑是VR市場,投資人以及制造商都在不斷進入。2015年12月,宣布完成融資的十家智能硬件企業中,樂相科技、蟻視科技、驍龍科技、樂視投資的靈鏡VR等公司都是VR產業相關的公司。
2016年CES上的游戲和虛擬現實的展位也比2015年增長了77%,超過40家參展商都帶來了與虛擬現實技術相關的內容以及硬件設備。盡管還沒有大舉進入大眾市場,但是消費電子協會預測2016年虛擬現實設備的銷量將達到120萬。
雖說資本是關鍵影響因素,但是也不是萬能的,現在說VR產業將被瘋狂涌入的資本養大還為時尚早,在數年內能否實現技術上的關鍵突破還有待考證。能不能成為消費者的剛性需求,會不會被大眾所接受,都還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換而言之,就算人們愿意接受虛擬現實技術,但是以目前的狀態也難以實現。
EEDAR分析師Patrick Walker表示:VR將獲得重大的成功與強勁的消費口碑,但是在2016年,價格以及其他障礙因素都會成為大眾市場規模接手的限制問題。
Facebook CEO扎克伯格也表示:VR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計算平臺,但是換而言之,03年的時候,智能手機就已經出現了,但是到最近幾年才算是普及;就算2016年是VR大爆發的一年,未來還必須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
只有抓住消費者的核心需求,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剛性需求,才能保持持續的生機,不會在短暫的繁榮之后迅速走向滅亡。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