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浪潮即將來襲,創業者們你需要知道這些
想進入物聯網市場,你不得不知道這些。
在剛剛結束不久的CES 2016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帶有鮮明的物聯網烙印的新品。作為一年一度的科技風向標,CES也許在告訴我們2016會是物聯網之年。
目前,一些科技公司正進一步加強智能產品的兼容性、互通性,力圖在移動互聯時代為全球用戶帶來意義不凡的改變。
今年,將會有更多的公司轉向做物聯網產品。如果你是一名想進入物聯網的創業者,至少你需要了解下面七點。
一、標準
一流企業定標準、二流企業做品牌、三流企業賣技術、四流企業做產品。這句話表明了做標準的利潤。不過,對于創業者來講,只需要了解即可。
目前,物聯網的標準并沒有統一,不同的公司或許會有不同的標準。也許大家會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如果每個公司都遵循同樣的標準,消費者應該也會更好過些。其實不然,每個標準都有優缺點,而市場也會逐漸選擇使用最多,布置方便,兼容性最強的一個。就是在移動操作系統上Android的發展狀況一樣。
根據物聯網的情景不同,開發芯片組,系統和應用的公司都有不同的標準。此外,還有一些聯盟想制定物聯網設備的通訊標準。
二、協議
設備間的通信還需要藍牙,WiFi和NFC等通信協議,而且這幾個已經通過智能手機被我們熟知了。但這就夠了?藍牙和NFC由于傳輸距離短,很可能不適用智能家居,WiFi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已經應用在了不產家電產品中,但隨著設備的增多,信號干擾會是個大問題。
還有一些協議可選,如ZigBee,Z-Wave,EnOcean和DECT。這些協議背后都有自己的支持聯盟,以及一些公司,而且都認為自己的協議是物聯網的最好選擇。標準之爭日趨激烈,但最終只會有一兩普及。
三、芯片
舊式家電都沒有藍牙,WiFi這樣的功能,但沒有電子元件,家里的產品都無法智能化。公司無論大小,都在開發自己的平臺和芯片,其中比較知名的有三星的ARTIK平臺,英特爾的IoT平臺,聯發科的LinkIt Smart 7688以及高通的開發者平臺。其它公司則想把自己的芯片放在產品中,如Marvell,博通,Atmel和GainSpan等。
誰能勝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誰能找到更好的伙伴,這也讓三星,英特爾和高通處于更有利的位置。不過我們也看到蘋果A9芯片門讓三星在短期內失去了信任,所以隨著競爭的加劇,其它公司也有機會。
四、操作系統
在芯片之后是操作系統。桌面和移動端有微軟和Google,在物聯網上則出現了Google的Brillo,華為的Lite OS和聯發科的Openwrt。還有一些不太知名的公司,比如MicroEJ為嵌入式系統開發操作系統多年,現在看準了物聯網。上述的所有系統都基于現有平臺進行了改良,以適用低功耗的硬件;而且都是開源的,想吸引更多人使用。
五、通信技術
對于想進入物聯網的創業者來講,除了系統,還可以關注通信技術。比如,蘋果的HomeKit,LG的LINK,華為的HiLink和Google Weave,通過這些技術框架,物聯網設備的手機之間可相互通信。
六、物聯網安全
物聯網的未來很吸引人,但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如果家里的所有設備都能聯網,那網絡安全就是不得不考慮的事。目前已經有了一些標準的設備管理和認證方法,比如用密碼和指紋信息等,但一些公司想用更獨特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
在企業端,PFP Cybersecurity能幫助公司檢測軟件中的零日漏洞。他們開發了一個外部功率監測器,能檢測出細微的異常狀況(與系統上線前的情景進行對比),從而確定系統是否被更改。這家公司還想與芯片廠商合作,將功率檢測芯片嵌入物聯網設備的主板。
還有一些做智能設備監控服務的公司,比如Domotz。該公司的產品能監測所有接入家庭網絡的設備,并進行連接和警報設定。例如,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開/關家里的電器,甚至還能在遠程協議打開后,遠程控制家里的電腦。隨著物聯網設備的普及,還會有更多類似的公司出現,是個不錯的創業方向。
七、控制中樞設備
目前,大公司爭奪的焦點在芯片和操作系統,而設備制造商OEM們想的是消費者用自己的手機應用控制所有產品。
目前,“萬物互聯”還是一個尚待奮斗的目標。比如三星,它推出的新的冰箱和SUHD TV電視,不能用你現在的手機和電腦控制,而是非得用他們的高端設備才行。有些公司則比較開放,如LG與Google合作,用后者的Weave技術,從而讓認證的設備都能兼容。
因此我們應該會看到新設備與舊設備某種整合,使用這些設備的家庭也會越來越智能,但若要做到真正的設備互聯,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除非你愿意一直買同一家公司的產品。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