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拓撲絕緣體,可實現無能耗發電
中日科學家發現拓撲絕緣體,可以在室溫下產生電流,將給低能耗電子設備的研發帶來很大的幫助。
中國和日本科學家在研究低耗能電子設備方面取得了關鍵性的進展。他們研發出了一種“拓撲絕緣體”的新材料,能夠在不需要任何外部能量的情況下產生電流。
據了解,這種拓撲絕緣體中的非磁性原子可以作為其他原子之間的磁作用媒介。這種材料的鐵磁特性將能夠導致電流的產生。這種材料既非導體,也非絕緣體。它的內部是絕緣的,但是它的表面或者邊界卻擁有金屬特性,電流在其邊界或者表面極薄的一層中,可以在低溫的情況下自動產生,不會損耗能量。
實際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了“量子霍爾效應”。在低溫和大磁場環境下,電流可以在不流失能量的情況下實現在邊界運動。而最近的研究顯示,科學家采用了鐵磁性拓撲絕緣體(如鉍銻碲三元化合物)來實現更普適性的應用。
總之,這樣的發現對低能耗電子產品研發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一成果還有望帶來溫室下可操作的其他新材料的發明。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