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高管變動,其中意味深長
蘋果公司宣布了自從2012年斯科特·福斯特爾(Scott Forstall)和約翰·布羅維特(John Browett)被革職之后最大力度的調整。
近日,蘋果公司宣布了自從2012年斯科特·福斯特爾(Scott Forstall)和約翰·布羅維特(John Browett)被革職之后最大力度的調整。任命原公司負責運營的高級副總裁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為公司新任COO;廣告公司葛瑞集團前高管托爾·米倫(Tor Myhren)將加入公司并擔任市場營銷宣傳副總裁;蘋果還晉升了兩位高管,蘋果副總裁強尼·斯洛基(Johny Srouji)晉升為硬件技術高級副總裁,蘋果全球營銷高級副總裁菲爾·席勒(Phil Schiller)還將負責管理蘋果App Store。
小編和大家一起看看如此大力度的調整有著什么樣的前因,又會有什么樣的深意在其中呢?
蘋果強化供應鏈 杰夫·威廉姆斯是不二人選
首先得說,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的晉升是意料之中的,我們可以看到前面有很多的鋪墊,比如說,自從2011年自從庫克(Tim Cook)由COO職位晉升為CEO之后,蘋果COO職位一直空缺,但威廉姆斯接管了大部分的業務和職責,近幾年,更多的則在進行供應鏈的管理工作;又比如說,在過去的一年里,威廉姆斯在蘋果的活動上公開亮相等等。
所以或許可以說,這次的晉升是讓他的職位與工作內容相稱了,又或者說是為了將威廉姆斯長期鎖定在蘋果公司,畢竟COO職位很可能有顯著的加薪和股票獎勵。
但不管怎么說,都有其價值所在,意味深長。
從未來發展角度看,威廉姆斯是在發展蘋果汽車項目上的最佳人選。對于蘋果汽車項目來說,專注于采購和制造汽車零部件需要一個全新的供應鏈,還有未來的分銷模式,這都是威廉姆斯擅長的。不能說是“物盡其用”,但絕對是合適的人與合適的工作的搭配。
另外,也可以推測出蘋果公司的發展路線將在穿戴設備和健康領域上。威廉姆斯接手了蘋果手表的工作師團隊,蘋果手表2代預計在今年三月份發布;同時也使他能順理成章的再接手2013年鮑勃·曼斯菲爾德(Bob Mansfield)離開后留的ResearchKit醫療平臺項目。
有人說,威廉姆斯將成為蒂姆·庫克的接班人;但也有人認為職位抬頭的變化是蘋果公司在緊急的CEO繼任計劃上對于投資者的安撫。實際是什么,值得推敲,時間會給出最后的答案的。
強尼?斯洛基成蘋果業務盈利關鍵人物
自從強尼·斯洛基(Johny Srouji)在2010年率領團隊為ipad和iPhone開發了 A4 處理器,他逐漸成為自鮑勃·曼斯菲爾德離任后的重要角色。隨著ipad Pro A9X處理器和蘋果產品的ARM處理器的應用,強尼·斯洛基對蘋果的未來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重要。
共同的利益才能促使雙方的合作,比如說對于強尼·斯洛基而言,晉升為高級副總裁,他可以得到顯著的加薪和股票期權以及在蘋果可以引領著全世界最大和最成功的芯片制造集團之一的好處;而對于蘋果來說,提升強尼到高管團隊也為另兩名工程師主管留下在蘋果的發展空間。硬件是蘋果公司的業務中最關鍵的因素,因為它的發展(與供應鏈管理組合)直接提供蘋果公司的盈利機器。
為了強尼·斯洛基在公司的長期發展,也為了公司的業務盈利,強尼·斯洛基的晉升貌似是個必然結果。
菲爾?席勒接管App Store應用商店業務
席勒(Schiller)是所有的營銷和產品管理工作的負責人,他的新職責是負責有關應用商店的一切。蘋果副總裁埃迪·庫(Eddy Cue)的職責范圍
原本包括包括iTunes商店,App Store應用商店和iBooks圖書商店,以及蘋果支付,Siri語音控制功能,地圖,iAd廣告平臺,iCloud云服務和創新應用程序等這些都是蘋果副總裁埃迪·庫(Eddy Cue)的職責范圍,但鑒于最近許多開發商都公開對App Store應用商店表示不滿,比如iOS的審查時間長、Mac App Store被忽視、缺乏蘋果電視商店的功能等等,有關應用商店的的責任就易主了。
鑒于蘋果音樂的持續發展,以及為蘋果電視相關服務談判多次陷入僵局,看起來埃迪將他的職責移交給席勒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但iBooks商店將會如何放置,目前倒還不清楚。
托爾?米倫將接班創意總監淺井弘紀
最后一個顯著的變化是,被稱為“理解喬布斯想要蘋果品牌傳達的無形的力量”以及“理解喬布斯想要蘋果品牌傳達的無形的力量”、負責蘋果公司圖形設計和營銷傳播18年的淺井弘紀(Hiroki Asai)早些時候宣布了計劃退休,他很可能在幾個月前內部宣布的。一直擔任葛瑞集團首席創意官和紐約的總裁的托爾·米倫(Tor Myhren)將在2016年加盟蘋果,將成為執行創意總監淺井弘紀(Hiroki Asai)的接班人,負責蘋果的視覺范圍是:你對蘋果的廣告牌,包裝,網站和商店看到的一切。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