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突圍任重而道遠,創新才是關鍵
內核發展太依賴谷歌,核心技術國產化需要長期的積累與耐心。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手機產業終于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發展進程,甚至從最新的數據來看,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手機銷售國,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高興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國內幾乎所有的手機操作系統都被Android,iOS壟斷,也存在一小部分Windows手機,但是幾乎看不見國產手機操作系統,難怪星圖數據CEO谷熠對此會萬分感嘆。
其實早在2013年,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布的《2013年移動互聯網白皮書中》(簡稱白皮書)針對目前國內移動操作系統占有率的分析中就已經指出:我國移動操作系統的格局中,Android已經顯現出了絕對的優勢。截至去年年底,Android已經占到增量市場的86.4%,其他操作系統中,Symbian僅剩2%,蘋果iOS占到了8.6%,Windows Phone占到了1.2%,而國內的自主操作系統的市場占有率均低于1%。
Android系統如此大的覆蓋面積,無疑是與蘋果系統的封閉和Android系統的免費及開放有關的。Android系統似乎成為了廠商唯一可以選擇的捷徑,也因此對操作系統的創新和研發幾乎完全的忽略。只需組裝一套硬件,裝個Android系統,一款手機即可上市。目前的國產手機,一流或者熱賣的品牌都有自己以Android為基礎改良而來的操作系統。殊不知,所謂的捷徑必然會伴隨著巨大的“副作用”。
對于核心技術的依賴,必然會導致受制于人的局面。白皮書指出,Android系統當前雖然保持開源,但其核心技術和技術路線受到了谷歌公司的嚴格控制,我國操作系統研發企業時刻面臨著谷歌的商業歧視,如延遲代碼共享時間,通過商業協議制約終端企業等。另外,谷熠還指出,外延的設計體驗都大同小異,缺乏自己的特點,從安全性和穩定性及性能來看也不是很好,長期處于“換湯不換藥”的狀態。
其實,所謂Android系統成為了“唯一”的選擇,其實并不是唯一,只是被忽略了,還可以選擇自主的創新和研發。但不得不說,選擇自主研發這條路必然會冒著巨大的風險,也是這些年為什么國產的手機操作系統一直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的原因。中商產業研究院科技研究員何愛蓮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做出了解釋:“在于產業鏈上游創新能力不強,在產品設計、功能體驗上沒有足夠的競爭力,我國手機產業長期側重于硬件端、產業鏈中下游制造端,由于優質的手機操作系統的開發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本投入,且具有很大的風險。例如,諾基亞堅持自由操作系統而被市場淘汰。”
雖然國內已經具有良好的產業環境,但冒著像諾基亞一樣被市場淘汰這樣的巨大的風險簡直就像噩夢,又如何讓才能實現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的突圍呢?何愛蓮認為,發展國產手機操作系統,需要依托資本實力和技術實力比較強的企業主導開發投入,同時還要整合資源,將國產手機操作系統廣泛適用于各種移動智能設備等產品;最重要的是需要同手機巨頭合作,嘗試運用到特色產品中。所以,對于手機,我國的制造企業缺乏的是核心技術、資金等,而這方面需要的是長期的積累與耐心。
倪光南近日公開表示,“Android系統也不是一開始就很完善,歷經了多次的升級,中國自主手機操作系統最少在2-3年內實現。”小編還是相信,我國的手機產業能從無到有的走過來,自主的手機操作系統也能做到!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