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不及英特爾1/6,中國集電行業應該反思

周彤 10年前 (2015-12-15)

由于國內企業盈利水平低,難以依靠自身積累完成再投資和持續的研發投入,集成電路制造行業全行業研發投入不及英特爾一家的六分之一。

研發不及英特爾1/6,中國集電行業應該反思

集成電路(俗稱“芯片”)的研發應用,我國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在電力領域,進口芯片一直處于壟斷強勢地位,長期以來,我國輸變電設備與配用電設備中的核心芯片進口產品分別占到95%和80%,芯片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電力行業裝備技術國產化水平提升的瓶頸。

據華芯投資負責人表示,目前國內企業盈利水平低,因此在研發上投入會相對較少。在國際芯片產業格局中,中國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包括韓國和美國在內的國際芯片巨頭的代工廠。芯片是一個資金、技術和人才密集的行業,在此前的中國市場,芯片行業的發展環境比較一般。比如與英特爾相比,國內集成電路制造企業在產能、研發和投資領域的投入不到英特爾的1/6,這導致芯片的國產化推進困難。華芯投資的報告指出,中國對存儲器和處理器的需求量以后會越來越大,但國內芯片制造企業還不能達到此要求,還得依靠英特爾、三星、海力士和美光等外企供應。

為了解決如此困境,華芯投資初期募資1387億元,以集成電路制造環節,兼顧芯片設計、封裝測試、裝備材料等領域的企業為主,為他們提供資金上的支持。在集成電路制造領域,臺積電在南京浦口設立12英寸的晶圓生產線,將會采用16納米技術。在輕資產的芯片設計領域,展訊的營收增長四成,海思增長兩成。

近10年來,我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技術快速發展,國內芯片制造企業達50余家,產能增長了兩倍,但仍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據悉,芯片年進口額近2000億美元。芯片是手機、電腦、汽車、家用電器等產品的“大腦”,而以芯片為主的集成電路80%的需求量依賴進口。如果“大腦”的控制權不在我們手中,將存大巨大隱患。再加上我國集成電路產成品處于產品價值鏈的中、低端,還未有自己的標準和架構,研發能力落后,缺少核心技術,仍處于低附加值、廉價產品的向國外技術模仿學習階段。以后的路該怎么走,還有待集電行業思考,但是加大研發是刻不容緩。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