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換“芯”靠譜嗎?

周彤 10年前 (2015-12-02)

不同的蘋果產品有沒有必要統一系統?

蘋果換“芯”靠譜嗎?

性能對于智能電子設備而言是最關鍵的生存能力,也是最大的競爭能力。蘋果走得也一直是這個路線,強化最大的性能效果,給消費者帶來最優的用戶體驗,這是他們一貫的宣傳賣點。

iPhone6s也已經推出有好久了,但是新款的購買浪潮似乎較往常降了許多,iPad的銷售似乎也進入疲軟狀態。于是近期上市的iPad Pro就成了蘋果銷售的熱點話題,此次最大的賣點要數要搭載號稱性能將超過80%傳統PC的蘋果自產A9X芯片,這也是其CEO庫克一直津津樂道的事。

但是這件事卻引起了媒體的廣泛猜測,明年蘋果是否會將第二營收和利潤來源的Mac上一直使用的英特爾x86架構也替換成自家產的A系列芯片。那么蘋果到底會不會真的會這么做?

眾所周知,對于人類的心臟移植不僅要考慮前期的適配,還要考慮移植完接受者的排斥反應。對于不同系統的iPad和MacBook也是同樣的道理,若是都換了A系列的芯片能不能適應?

雖然MacBook的Mac OS X和iPad Pro所使用的的iOS都是基于Darwin(蘋果基于Unix開源的系統內核),但MacBook只能在X86X86-64構架的硬件平臺上運行,而iOS也只能適應ARM架構的設備,iPhone、iPod Touch、iPad、Apple TV 2/3代上均是ios。架構不同,自然不能直接替換,唯一的做法就是將所有的系統統一化,即將Mac OS X系統也換成iOS,那么勢必也會連iOS的生態系統一起移植,那么MacBook其實也就變成了電腦版的“iPad”,這就背離當初庫克曾說過的iPad Pro不會替代Mac的承諾。

那么有沒有可以一舉兩得的做法呢?比如可以將iOS與Mac OS X合二為一,變成一個系統?

答案是否定的,iOS是從Mac OS衍生出來的,特點就是專為移動設備而設計的可以支持多觸點和手持的操作系統,而Mac OS主要是鍵盤和鼠標操作。二者完全不同生態系統,是不可能合二為一的,同時這也違背了庫克當初不會將iOS與Mac OS X融合的初衷。就像另外一個人的心臟移植過來自然會有排斥反應,無法避免。

拿Windows系統做個論證,Office辦公軟件在2012年推出了支持觸摸屏的操作應用,但是用戶實際使用起來并不理想。盡管Office 2016聲稱已經解決了觸摸優化問題,其實也只是將觸摸版和鍵盤版設計了相似的體驗功能。這是蘋果最為忌諱的一點,缺乏體驗上的差異化、最優化,同樣也是蘋果反對融合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從技術層面上說,要想將iOS融合OS X需要重新調試大量的代碼和功能設計,雖然很多已經可以跨平臺操作,但是依舊需要兩個不同的獨立系統來運行,不僅麻煩還顯得多此一舉,做了無用功。

再從必要性上講,A9X的性能真的強大到了所有的設備都需要它嗎?續航能力上,iPad Pro的表現和12英寸MacBook差不多,在各個功能上的水品表現也沒有太大的差異。當然,iPad Pro的屏幕比MacBook稍大,像素密度更高,操作系統也完全不同。但是要說到必須取代英特爾系統其實也不是那么絕對,A9X優勢并不是特別明顯。

針對iPad Pro中的A9X芯片跑分將近MacBook Pro系列這個問題并不能表示A9X就有性能上的絕對優勢,業內知名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也表示:本身應該對這些測試數據保持一定的警惕心理,他們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特別是GeekBench對于成績的測試,只是一款跑分工具而已。并且相關的測量工具都對移動屬性更強的A9X進行了優化,所以才會偏高。而二者本質上其實就像是蘋果和橘子,并無可比性。

因此,MacBook換芯目前來講并無絕對必要,技術上有門檻,性能上并沒有體現太大的優勢,搞不好還會適得其反,產生排斥反應,得不償失。所以蘋果換“芯”之舉還需慎之又慎,外界猜測也并無可靠依據支撐,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觀望。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