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互聯網的基石之一,海底光纜“小公舉”你造嗎?

周彤 10年前 (2015-11-11)

盤點關于海底光纜的冷知識。

如今,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了解來自世界各地的資訊。不過,構成互聯網的基石你了解嗎?實際上,我們能夠看到的地上互聯網基礎設施都只是冰山一角,還有無數光纜鋪設在冰冷的海洋深處。

作為互聯網的基石之一,海底光纜“小公舉”你造嗎?1

比如,這個叫做“海底光纜”的家伙你造嗎?相比頻頻在我們的生活中刷屏的電纜、光纖,這類電信基礎設備比較低調,但這并不代表它就不重要!要想把來自遠洋的信息傳達到彼岸,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官方介紹,海底光纜又稱海底通訊電纜。它是用絕緣材料包裹的導線,鋪設在海底,用以設立國家之間的電信傳輸。海底光纜系統主要用于連接光纜和Internet,它分為岸上設備和水下設備兩大部分。岸上設備將語音、圖象、數據等通信業務打包傳輸。水下設備負責通信信號的處理、發送和接收。

現在明白它到底是什么了吧。不過,它的日??杀冗@種正式的介紹更為有趣!

一、海底光纜是身價不菲的“小公舉”

一條跨洋光纜的鋪設成本可達到數億美元!這么高的身價也是有原因的。要知道,一般海底光纜的長度達到數十萬英里,一些光纜的深度相當于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并且海底光纜由鋪設船鋪設,鋪設過程也并不簡單。通常情況下,光纜必須穿過海底的平坦表面,還得小心翼翼,避開珊瑚礁、沉船、魚類棲息地以及其他生態棲息地和常見障礙物。

此外,就算是土豪也不能隨隨便便“包養”海底光纜。如果你認為換根網線是件麻煩事,不妨想一想更換一段海底光纜所要面臨的難度。當海底光纜出現破損,專業的維修船便會趕赴現場。如果光纜位于淺水區,可以派遣機器人下水,將光纜拖到水面。如果是6500英尺以上的深海區,維修船會使用專門制造的抓鉤抓住光纜,而后提升至水面進行維修。有時候,抓鉤會切掉受損光纜,維修船會讓兩端升出水面再進行修復。

二、海底光纜的煩惱:鯊魚喜歡撕咬 

海底光纜與地下光纜一樣脆弱,海洋中雖然沒有工程機械破壞光纜,但也存在威脅,比如鯊魚。鯊魚很喜歡撕咬海底光纜,原因眾說紛紜,有的說與電磁場有關,有的說只是因為好奇,更有人開玩笑地說它們有意破壞我們的通訊基礎設施,而后發動地面攻擊。不管原因是什么,鯊魚撕咬光纜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時會破壞互聯網通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谷歌等公司為他們的光纜采取了防護措施,即使用抗鯊魚撕咬包皮。

除了鯊魚外,海底光纜還受到船錨、漁船拖網和自然災害的威脅。多倫多的一家公司提議鋪設一條穿過北極的光纜,將東京和倫敦連接在一起。在此之前,這種設想不可能實現,但由于氣候變化導致冰蓋消融,只要擁有雄厚的資金,鋪設這樣一條光纜的想法便可以成為現實。

三、情報機構喜歡竊聽海底光纜

在冷戰高潮時期,蘇聯經常在兩個主海軍基地之間傳輸經過簡單加密的信號。當時的蘇聯官員認為深度加密很麻煩沒有必要,因為兩座基地使用一條海底光纜連接,穿過布滿感應器的蘇聯領海,美國人不可能冒著點燃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破壞光纜。

此外,他們也不認為美軍的“大比目魚”號潛艇能夠突破蘇聯防御部隊的監視。然而,就是這艘被他們忽視的美國潛艇發現了光纜并安裝了一個巨大的竊聽器,竊聽器每月傳回一次收集的信息。這次行動被稱之為“常春藤之鈴”。直到前美國國安局分析師羅納德-佩爾頓向蘇聯出賣情報,蘇聯才知道了“常春藤之鈴”行動的秘密?,F在,竊聽海底光纜已經成為情報機構的一種“標準作業”。

美國熱愛電子間諜活動已經是個公開的秘密了。美國的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在發明和建造全球通訊基礎設施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型數據線路往往穿過美國邊境和海域,降低了美國人進行竊聽的難度。在前國安局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曝光機密文件之后,很多國家了解到美國情報機構在截獲外國數據方面達到怎樣的惡劣程度,陷入無比憤怒之中?,F在,一些國家正在重新考慮互聯網基礎設施。巴西啟動了一項計劃,鋪設一條通往葡萄牙的通訊光纜,這條光纜不僅繞過美國,同時還特意將美國的公司排除在計劃之外。

四、海底光纜比衛星性價比高,壽命長達25年

你也許會認為利用衛星連接互聯網比海底光纜更為理想,衛星一定勝過海底光纜這個在電話誕生前發明的技術。事實上,光纜和通訊衛星都是上世紀60年代問世的。

按目前的情況,可以說海底光纜完勝衛星!后者存在一大劣勢,即發送和接收的信號需要穿過太空,耗時較長。光纜能夠以達到光速99.7%的速度傳輸數據。如果沒有海底光纜,互聯網絕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南極洲是唯一一個沒有實體線路連接互聯網的大陸,依靠衛星進行數據傳輸,帶寬非常珍貴。在南極洲進行的是非常重要的氣候研究,會產生大量數據,帶寬絕不是個小問題?,F在,南極考察站產生的數據遠遠超過通過衛星傳輸的數據。

另外,海底光纜的壽命為25年。從容量的角度上說,海底光纜在服役期內具有經濟上的可行性。過去10年時間里,全球數據消費量呈爆炸性增長趨勢。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