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廠商并購交易已達780億美元,還將繼續上演
半導體作為一個高技術含量且依然成長的行業,行業洗牌在所難免。
近幾年,半導體行業的增長率逐年下降,可以說正在從朝陽行業過渡到正午行業。同時,半導體是一個周期性冷暖交替的行業,當下行周期到來時,所有設備公司都要設法熬過“難過的冬季”。
如今,智能手機、汽車以及其他電子設備的功能更加強大,同時也使芯片設計生產的成本水漲船高。雪上加霜的是,三星和蘋果均開始采用自家研發的芯片,據悉這兩家已占超過三分之一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
不難看出,半導體行業在今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成本激增并且客戶驟減,使這個冬天顯得格外寒冷。并購似乎成了這些半導體廠商過冬的道路,今年的半導體并購案尤其多,截至目前,創下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年度記錄——并購規模超過780億美元。
要知道,作為應對行業低迷的手段,企業并購是企業法人在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基礎上,以一定的經濟方式取得其他法人產權的行為。關于為什么芯片廠商熱衷于“抱團”取暖,大致有四個原因:
1、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降低成本費用;
2、提高市場份額,提升行業戰略地位;
3、實施品牌經營戰略,提高企業的知名度;
4、取得充足廉價的生產原料和勞動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3月份,恩智浦(NXP)同意以118億美元收購同行飛思卡爾(Freescale)。這意味著在完成合并后,將成為市值40億美元的半導體公司,每年汽車芯片的銷售將超過10億美元,遠高于現今市場的領頭羊瑞薩電子。
5月底,安華高(Avago)與博通(Broadcom)達成最終協議,安華高以370億美元的現金及股票收購博通,在當時算得上科技界最大規模的交易。
目前,芯片制造商的并購步伐簡直停不。就算一些行業巨頭也難逃厄運,比如模擬設備公司Analog Devices、美信半導體、仙童半導體公司、SanDiskCorp等等。眾多的芯片制造商正以創紀錄的速度展開并購交易,抱團求生。
創建于1965年的Analog Devices,今年已進行了一次并購交易。目前,該公司被曝正與美信談判。如果與美信合并,Analog Devices的銷量幾乎將可以翻倍,收入也可以提高到德州儀器的三分之一以上。
據透露,仙童半導體現一方面已聘請高盛集團來幫助其尋找買家,另一方面則與半導體公司ON Semiconductor和英飛凌科技公司等有意者談判并購事宜。
不過,中國政府目前正大力扶持企業的海外并購及投資——而且對象通常是芯片制造商。所以,中國的政策也是影響并購規模不可忽視的因素。比如去年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計劃在2014至2017年之間投資1200億人民幣,此外,地方政府與私募基金企業也將總計投資6000億人民幣,推動對擁有關鍵技術能力的海外企業之策略收購。
顯然,國內半導體的收購意在完善國內半導體產業鏈的發展。中國企業旨在通過向海外尋求合作伙伴和技術,以壯大國內芯片產業并最終取代進口。
總而言之,半導體作為一個高技術含量且依然成長的行業,行業洗牌在所難免,在洗牌的過程中依靠并購逐漸擴大自己在某一個或幾個領域的領先優勢,無疑是度過“寒冬”最直接的手段,所以并購的故事還將繼續上演。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