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阿里的Pay Watch

鎂客 10年前 (2015-10-01)

阿里推出Pay Watch搶占智能手表市場,這是一次良心之作呢?還是一次不走心的試水呢?

深度解析阿里的Pay Watch

自從Apple Watch推出后,雖然能聽到不少的吐槽聲,但是似乎也沒有影響智能手表的火爆市場現狀。早前騰訊發布了全新的智能手表inWatch T,這不阿里也坐不住了,推出了與支付寶深度合作的Pay Watch,號稱“可線下支付的智能手表”。

用戶支付的時候只要雙擊手表側面按鈕,無需網絡,調取支付碼,商家用掃描槍掃描支付碼,即可輕松完成付款。但是消費者會為了這個輕松的支付功能而買這么一款表么?下面我們就來深度解析下,阿里的這款Pay Watch,是否是有誠意的良心之作呢。

Pay Watch到底是什么手表?

當然,Pay Watch就是一款智能手表,普通智能手表的諸如心率監測、運動監測等標配功能都有,而這些功能中既沒有亮點也沒什么創新。而Pay Watch內置了支付寶,通過掃描來支付。單就這樣的功能來說,其實算不上什么新奇特,甚至可以說是一種非常成熟的普遍技術。

不過阿里推出Pay Watch想更好的占領移動支付入口的目的是昭然若揭的,那它必然要解決能夠讓用戶的每一個沖動都不會因為技術性的限制而錯過的方式—離線支付。阿里的Pay Watch借助于內置的支付寶,通過二維碼與掃描槍來解決了離線支付的問題。

當然,這么一款隨時能支付的手表,消費者更關心的肯定是安全問題。而根據Pay Watch的介紹信息來看,其重點也突出了這一功能,在手表上使用了紅外線感應裝置,手表脫離手腕1厘米以上就會自動上鎖。

Pay Watch概念大于實質

隨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到來,傳統的現金支付方式已經漸漸被取代,而可預見的未來,基于可穿戴設備構筑的金融支付是趨勢。國內很多城市已經推行了基于支付地鐵、公交的手環手表,當然這些我們可以理解是“輕支付”領域,也就是這類支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金額比較小,所以產品本身的安全措施也會比較低,并不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太大的損失。

但是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的日常金融方式可能就會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而改變,那么如何保證支付的安全這就是最核心的問題。而安全的關鍵性因素是生物識別技術的普及。

有了這個概念后我們再來看阿里Pay Watch,從營銷層面上,它確實考慮到了安全的問題并且也解決了這個癥結,使用紅外線感應裝置,手表脫離手腕1厘米以上就會自動上鎖。但是這一功能我只能說不具備安全保護的可能性,只是一種營銷的概念,就簡單的來說,如果只是脫離了手腕就自動上鎖,那么另外一方面的問題就是他人拿到手表戴上去之后是否就能解鎖了呢。

從這里也能看出阿里對于基于可穿戴設備所構建的支付體系并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再說回我們剛所說的生物識別技術,它不論是心率識別、脈搏識別、血液流速識別、視網膜識別、聲音識別,還是其它形式的人體生命體態特征的一種獨特的、唯一性的識別。只有這種唯一性才能真正的做到人體身份的識別,也是構筑安全的關鍵點所在。

當然,為了更好的加強用戶內心的這種安全感錯覺,Pay Watch在眾籌宣傳的時候重點突出了安全險這一附加服務。其實我只想說這是一項然并卵的服務。

我們大家應該多少經歷過財產保險與醫療保險,那就是投保的時候各種“熱情”,理賠的時候各種“折磨”。特別是牽涉到一些金額額相對較小,地方公安部不給予立案的財產損失案件時,往往是精力時間遠遠大于索賠金額。并且,支付寶的這種保險業務也是基于支付寶本身的保險業務,并不是為智能手表量身定做的。所以,剝開本質,這其實只是又一次阿里的營銷手段,讓大眾安心而已。

Pay Watch只是阿里一次不走心的試水

如果說Pay Watch不是打著阿里的旗號,只是普通創業者推出的一款產品,那我們很能理解。畢竟,普通創業者資源,資金等等方面都很有限。但是,對于阿里這種不差錢的公司來說,那就是太不走心了。作為國內的三巨頭之一,既然看到了可穿戴設備的趨勢,為什么就不能真正的去研發屬于自身的核心技術,推動可穿戴設備更好的發展。

所以綜合看來這次阿里的Pay Watch只是一次“投機”的行為,在互聯網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阿里布局智能手表一方面是為了抓住趨勢;另外一方面為了抓住移動金融的一個入口;還有更重要的一方面則是為了借助于智能手表的支付方式來打通O2O的商業體系,實現有效的線下線上導流。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阿里迅速搶占市場的同時,可能也就錯失了站在高端產業鏈的話語權。

當然,阿里推出Pay Watch對整個可穿戴市場是有利的,而從未來看,誰能真正主宰智能手表市場,我們不可知,但絕對不會是一只沒有自己核心技術與核心特性的智能手表。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