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智能硬件眾籌難“量產”的魔咒?
深入探究智能硬件量產為何難過眾籌關。
目前,國內幾大眾籌平臺總少不了智能硬件類產品的身影,甚至頻頻曝出超千萬級別的眾籌產品。但在眾籌火熱的背景下,不少智能硬件團隊也面臨著新的尷尬。硬件生產問題不大,但是硬件量產也沒有想象中容易。
>據悉,截至2015年8月,智能硬件市場中只有65%的產品得到量產,16.6%的智能硬件仍然停留在概念上,在原型和產品上止步不前的也分別占據了13.4%和5.1%。
從年初以來,一家坐落于中關村創業大街且有媒體背景的孵化器,陸續幫助十幾家初創硬件團隊做產品發布,產品涉及健康、醫療、VR、可穿戴等多個領域。不過,從這家孵化器了解的情況來看,這十幾款智能硬件產品在眾籌成功后繼續量產并銷售的,只有三款。
許多眾籌項目“跳票”、“陷坑”的行為已經頻頻發生,其最重要的原因,不一定是做不出來,而是沒辦法讓做出來的產品都有著一樣的質量。對于創業團隊,
硬件“量產”存在很多問題,供應鏈管理和品控很難做。
對大多數公司來講,眾籌已經成為產品上市前一個重要的營銷渠道。
為了能吸引更多品牌,做大平臺規模,國內兩家主要眾籌平臺都制定了優惠的扶持政策。淘寶眾籌對平臺上的項目完全免收服務費,而京東眾籌在項目成功后也只收取募集額3%的平臺服務費。除此之外,對于優質的眾籌項目,在眾籌期間,平臺也會利用頁面、客戶端APP、線下渠道、媒體等資源為其做推廣。
一家曾在淘寶眾籌創下千萬級別募資額度的杭州創業公司對記者表示,與傳統營銷相比,通過眾籌能獲得媒體及用戶更廣泛的關注,而資金投入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KidsMore聯合創始人July對記者表示,“對初創企業來講,沒有多少營銷資源,也沒有多少錢打廣告。而京東或阿里的電商平臺則會把你的用戶群集中在這里。”京東阿里提供的一條龍服務,對初創企業幫助很大,這也讓沒有任何渠道資源的創業團隊在初期迫切需要大平臺為其啟動助力。
眾籌后硬件產品的命運究竟如何?
據京東眾籌相關人士透露,為了保證眾籌項目的上線質量,京東會經過3次評審才會讓過審的項目上線。這樣的措施使得眾籌整體成功率能達到90%左右。但對于眾籌后硬件產品的量產進行線上銷售的比例,京東與淘寶眾籌均沒有明確的數據。
據了解,由于規模較大的公司其產品在眾籌前大多已經有生產排期,上眾籌往往是出于前期營銷的目的,因此在眾籌結束后一般都會規?;慨a。
淘寶眾籌總經理高征對記者表示,眾籌完成但后續不再生產的情況,一般出現在硬件初創團隊中。這些團隊參與眾籌的項目大多數偏早期。這也意味著產品不成熟及不靠譜。這種情況下產品失敗的機率相當高。既然失敗,也就不存在后續量產了。淘寶眾籌項目在上線標準上也非常嚴格,據稱,目前在淘寶眾籌報名的項目已經超過43000個,但上線的僅有2200個,通過比率只有5%左右。
創客大爆炸聯合創始人李洪剛認為,有了眾籌平臺之后,創業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鼓勵“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的大環境下,創業團隊可以不斷地通過眾籌平臺來試錯,通過眾籌讓產品不斷迭代,從中積累經驗。這樣的方式,對大學生創業更有教育意義。此前報道的一個智能碼表的項目,就通過這樣的形式,在為其后續產品積累經驗。據其聯合創始人許新楨透露,第一代碼表在眾籌后并沒有量產,通過第一批眾籌用戶的反饋,他們在后續產品中做了改良升級,預計不久會推出新一代產品。
曲奇智能自行車在眾籌結束后,也選擇了后續不進行量產。從眾籌頁面的數據來看,曲奇自行車第一次眾籌共“賣出”約2000輛。CEO吳俊斌則對記者表示,受限于團隊的規模,曲奇并沒有實力去維護更多的用戶。放棄大規模的量產,而先服務好首批用戶,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有助于曲奇的后續成長。
如何避免硬件產品見光死?
高征認為,與眾籌契合度最高的其實是“成熟的初創團隊”。這種團隊雖然是初創,但在產品控制應該是成熟的。公司控制者要具有技術、產品等深厚功底。這類團隊做眾籌出發點是為了公司發展,產品就會有延續。
如果初創團隊本著利用眾籌平臺來做營銷的態度,也就意味著他們是拿眾籌打品牌及做市場預測。這種項目雖然會有很好營銷傳播,但由于出發點和能力問題,反而后續也不容易延續。在不少創業團隊比較浮躁的現實情況下,這種例子其實有很多。
如果眾籌平臺審核是本著為項目支持者負責的態度,那就會要求眾籌的產品到達有準確排期的時候才能上線。產品有了準確排期,往往也意味著團隊已經要開始開模具、試產。此時開始眾籌的項目往往延續性就相當高。
高征表示,要避免智能硬件眾籌后見光死,就需要眾籌平臺回歸本質,并做好線上孵化的工作。從供應鏈生產、產品營銷、銷售、智能化平臺、投融資等方面做好眾籌后的對接,為創業團隊提供全面服務。不具備上述能力的眾籌平臺是缺位的,對硬件團隊及消費者都無法承擔相應責任。
不管智能硬件產品做眾籌目的是什么,要想使眾籌后硬件產品有始有終,眾籌平臺一條龍服務要下足功夫,尤其對勢單力薄的初創團隊或企業。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