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VS虹膜識別,智能機器人識人技能大比拼!
誰才是未來智能機器人識別的主流方向?
也許對于你來說,區分你自己、鄰居和同事是一件輕松又隨意的事情。其實,只有只有少數的動物和人能通過鏡子測試,即把動物置于鏡子面前,看它們能否意識到鏡子里的生物就是自己。令人意外的是初生兒、貓和狗都不能認識鏡中的自己??磥碜R別自我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簡單,但是在2012年的時候,沒有大腦神經的機器人卻能意識到這點。
據悉,耶魯大學曾研發出一款思考型機器人——Nico,它知道通過照鏡子來觀察自己的手臂以及全身,認識自我。
不過對于機器人而言,比起認識自我,認識他人才是更為重要的能力,特別是用于進行人機交互的時候。
不難發現,在許多科幻電影或動漫中,強大的機器人的必殺技往往就是擁有認人的本事。
還記得動漫《海賊王 One Piece》中的機器人和平主義者嗎?它的本領可不小,不僅通過掃臉認出了冒充路飛的海賊嘍啰的真實身份,還從遠處一眼便發現了喬裝打扮的路飛真身。
在電影《機械戰警RoboCop》中,通過虹膜識別,機械戰警在人群中找出了要找的人。圖片中間的虹膜強調了機械戰警使用的技術非常具有科技感。
在歌頌機器人永恒的愛的電影《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中,功能為“給予無子家庭情感陪伴”的人型機器人大衛,一直銘記著自己人類母親的樣貌。這一先天的覺知條件,貫穿了整個影片,使得所有圍繞大衛的抒情和感動順理成章。
而這些影視作品中智能機器人識別人的方法已經成為現實,現在,通過人臉識別和
虹膜識別兩種方法,機器人可以認識不同的人。
用利用人臉識別的機器人早在2012年就已問世,當時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研制出一款能認人的機器人,通過一次基本信息的錄入和人臉掃描,它就能認出靠近的人是誰,還能夠根據這人此前輸入的信息與他進行互動。
但是人臉識別帶給使用者的互動體驗很有限,如果考慮到要讓使用者在操作中享受更好的交互感,或許要改變方法提高識別率,才能讓用戶體驗得到更好的滿足。很顯然,接觸式識別方式,如指紋、指靜脈并不能滿足要求。由于虹膜識別精度高、用戶更易接受,所以是當前的最佳選擇。
據悉,虹膜是一個環形區域,被透明的角膜層覆蓋,呈現出一種復雜的放射狀紋理,這些紋理具有極高的復雜多樣性。虹膜識別技術就是通過采集、提取、分析和比較這些復雜紋理的差異性。
目前,Facebook剛剛在2015年刷新人臉識別技術達到精度的最高記錄——97.25%。不過,這個精度大約相當于人通過肉眼識別的水平,并沒有實質的突破。
Google表示,面部識別的安全性小于圖形解鎖、PIN碼和密碼這些傳統支付方式。這是由于光線、化妝、年齡都會影響一個人的面部特征及其識別準確性。皮膚無可避免的會松弛、衰老,就算是絕色美人,年老后的臉蛋線條也會發生不可逆的變化。另外,識別時所必須的光線,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
研究表明,虹膜識別的準確率遠遠高于指紋、人臉等。虹膜識別的錯誤率極低,出色的虹膜識別算法可以達到120萬分之一,甚至500萬分之一。并且虹膜識別系統性能非常優異,除了眼盲,幾乎適用于所有人。
為什么虹膜識別適應性極強?因為在采集虹膜圖像時,虹膜識別系統對虹膜區域的大小等會進行校正,以便解決瞳孔下意識的縮小和放大。同時,由于眼盲沒有這種生理反應,所以不能被注冊。
未來智能機器人識別的主流方向或許就是科技感十足的虹膜識別。只有把誤識的幾率降低到幾乎為零,才能高效地與用戶進行互動。但是隨著科技發展,也許有比虹膜識別更好的方式出現,提高識別率。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