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創客空間專訪,聽鄭巖峰說創客

周彤 10年前 (2015-08-28)

創客不等同于創業,它的‘功利心’可能更小一些,但如果他們的項目能被市場選中,那么服務大眾,則是他們的應盡義務。

南京創客空間專訪,聽鄭巖峰說創客1

創客一詞來源于英語Maker,指不以贏利為目標,把創意轉變為現實的人。歸根溯源,這類以興趣驅動的愛好者群體其實很早就已經出現,人們曾把他們從事的活動稱為DIY。就在2012年,鄭巖峰--中國最早的計算機公開課發起人之一,懷揣著推動民間科技和藝術發展的夢想,和幾個小伙伴聯合發起成立了南京創客空間。他們的口號是Do idea,讓技術宅們走出來,聚集起來,如果你有想法、有good idea,我們一起來實現!

近日,鎂客網小編去參觀了南京創客空間大本營,采訪了南京創客空間的創始人鄭巖峰。

成立于2012年5月的南京創客空間,至今已經吸引了1600多名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成員。成員中藏龍臥虎,有在校學生、資深工程師、大學教授、藝術家、知名專家等等,人才濟濟。盡管成立僅3年時間,南創空間取得了業界的一致認可和媒體的一致好評。

在南創空間,小編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東西,品類繁多,包括有機器人玩具、智能家居應用、老人監控系統、日常家電改造、嬰兒家用保育箱,還有無人機、滑板車等相關項目。據鄭巖峰說,目前創客空間還有很多很好的創意正在研發中,不過由于大部分的項目都是創客們抽空出來做的,項目進度會比較慢,但是他們也有很多好的創意被市場看重投入社會化商用的。

南京創客空間專訪,聽鄭巖峰說創客2

當記者問到,在你這里的創客們,他們都是創業的嗎?鄭巖峰直言不諱地說:“創業不是衡量標準,但是這些小伙伴在做事是實打實的,都在外邊到處談到處跑,在家玩命的做事,一刻都不放松。南創這三年,可以說每半年都一次大的升級,條件比2年多前每周末大家拎著水果找個公園、茶吧交流不知道強了多少,但是刻苦努力的人還是早期那些老成員為主,最近這半年追逐熱點,跑到各個創客群湊熱鬧的多,做實事的少。創客空間不是培訓機構,大家不要把這里當成培訓的地方,這里是做事的地方,即使開設公開課也只是為了幫助大家學到一些學校學不到的知識,讓有經驗的人分享一些經驗。但不要把這些當成依賴,更多知識能力是靠自己動手才能學到的。”

關于如何理解創客,怎么區分創客與創業,鄭巖峰是這么回答記者的:“一個人有了好想法,又能夠動手將它付諸實踐,這就算創客。”鄭巖峰說,“創客往往從興趣開始,他們考慮的只是怎么解決一個小的問題或者去做一個小的創意,制造出來的東西只在極小范圍內使用;有的則被市場發現,獲得投資,最終生產出可以大規模應用的產品。創客不等同于創業,它的‘功利心’可能更小一些,但如果他們的項目能被市場選中,那么服務大眾,則是他們的應盡義務。因此,創業者中必然有創客,但不是所有的創客都會選擇創業,所以我覺得,創客是比創業更大的概念。”

三年多的不斷努力,南創空間在沒有投資的引入,完全免費的模式下取得今天這樣的成績著實不易。他們舉辦沙龍,邀請大牛分享;為了給創客們提供免費的實現創意的空間,自掏腰包,租賃地方,購買設備幫助有創意有想法的成員去實現他們的創意,目前,南京創客空間已經有三個地方可以供大家使用,位于中央門的南京創客空間創意中央工作室,浦口的高新區南京創客空間創新研發中心,江寧的南京創客空間文化創意分部。他們舉辦公開課,切實的去帶著大家去做東西。

“要是不走這一步,好多草根創客,只能永遠停留在想法階段。”鄭巖峰說。

近兩年,南京創客空間一直和工信部積極推動創客創新和社會化生產能力結合,讓民間智慧助力國家產業發展和工業升級。

用收益“反哺”南創,延續分享精神

在南創,三十多個團隊都創業了,這些人很多都是老一批成員,他們基本不再為工作場所和設備發愁;同時,南創各類“沙龍”和“公開課”的技能培訓,讓他們受益匪淺。此外,南創還嘗試著和大企業合作,目前已經有好多家成為了他們的企業會員,企業開放產品接口,由技術廠商提供支持,創客提供創意,加入公眾智慧,形成多贏的產業鏈。

無私的投入,或許能夠看到回報。鄭巖峰欣慰表示,一些正在走上正軌的創客項目,將拿出自己的部分收益,“反哺”南創,延續合作和分享的精神。而一些獲獎的項目,也往往第一時間將全部或部分獎金捐給工作室。同時他們也在募集原型基金,這個是一個全國性的公益性的基金,由全國各地的創客空間一起來做的一件事情,同時鄭巖峰表示,也希望政府能夠為創客團體投入更多的基礎建設、創業基金,畢竟這是一項能夠間接、長期、迭代循環式發揮功效的事業。

正如鄭巖峰所說,近一年,創業的風刮的太猛,太多人為了創業而創業?,F在的大學生都去送快遞、擺小攤兒、賣煎餅饅頭包子了,實在想不通這些被捧得老高的所謂互聯網模式創新的創業有什么實際的價值,一味地去做所謂的“模式創新”,幻想可以不靠產品,不靠科技,僅僅是嘩眾取寵的暫時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眼球就認為自己掌握了大眾消費的口味,獲取了群眾入口,希望成為下一個阿里巴巴,那都是扯淡。

社會資源向創新前端轉移,是民主化創新的必然結果,這個趨勢正在形成,死守后端的保守型投資機構會逐漸被淘汰。

傳統行業擁抱互聯網,小編覺得,產品為王,我們要實際地去做一些創新,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為方便實用的產品,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提供優質的客戶體驗,扎扎實實的去做智能,而不是偽智能。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