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獎得主劉慈欣(《三體》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

鎂客 10年前 (2015-08-24)

作為中國硬科幻文學的領軍人物,劉慈欣對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有什么樣的見解呢?

雨果獎得主劉慈欣(《三體》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1

8月23日下午,在美國華盛頓州斯波坎會議中心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上第62屆雨果獎揭曉了,中國作家劉慈欣憑科幻小說《三體》獲得最佳長篇故事獎,成為首個得此獎的亞洲作家。

“雨果獎”是世界科幻協會所頒發的獎項,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年會上頒發。“雨果獎”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在世界科幻界,“雨果獎”和“星云獎”被公認為最具權威與影響的兩項世界性科幻大獎。

雨果獎得主劉慈欣(《三體》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2

劉慈欣是中國新生代科幻小說的主要代表作家,被譽為中國科幻的領軍人物。他曾于1999年至2006年連續八年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他的科幻小說成功地將極端的空靈和厚重的現實結合起來,同時注重表現科學的內涵和美感,兼具人文的思考與關懷,努力創造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文學樣式。

劉慈欣迄今為止最重要的作品“三體三部曲”(原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更是備受讀者與媒體的贊譽,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為中國科幻確立了一個新高度。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有怎樣的看法呢?

一、人工智能威脅人類,有點危言聳聽

雨果獎得主劉慈欣(《三體》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3

據今年6月劉慈欣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我們能大致了解到他對人工智能的態度。期間,劉慈欣提到過霍金“人工智能比核彈還危險,說人類馬上就要被人工智能控制。”的預言和《老王隔壁家的機器人》一文。他表示,這個說法有點危言聳聽。這里面有個誤區,人們認為,只要理論上突破了技術障礙,在實際中遲早也會突破。

據悉,IT 里面有個定律叫做摩爾定律,是說IT的速度和容量,每隔一年就增長一倍,但這其實是一個誤解。在人盡皆知的摩爾定律的另一面,還有個“50年定律”,很少 有人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它是描述可控核聚變這個技術發展的,從第一顆氫彈爆炸以后,人們就開始研究可控核聚變,即用于發電的核聚變,從那時到現在,你問任 何一個研究核聚變的科學家,他都會告訴你,核聚變是50年以后的事情。50年前他這么說,今天他還這么說。所以,他認為人工智能總是在“未來”威脅人類。

二、人工智能有不可突破的障礙

劉慈欣提出,人工智能有不可突破的障礙。比如,人類對大腦的認識,你要想造出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必須了解人類大腦的運作模式、機理。但現在人們對大腦運作的了解和認識,還處于原始狀態。

人們之前想當然地認為,大腦是由1000億個神經元互聯產生的意識,但現在又有一個新的發現讓腦科學家徹底絕望——以前人們認為一個神經元就是一個簡單的電 路,現在發現不是那么回事,同樣的輸入,不同的神經元輸出卻不一樣。這說明神經元極其復雜,不但數量有1000億個。他表示,想弄清其中奧妙難于上青天。

人們以前認為,計算機的計算速度達到人腦的計算速度,就可以產生智能。但是現在這樣的計算機已經有了,就在中國,在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就有,可它有智能嗎?沒有,因為智能是要靠軟件來實現的,軟件能編出來嗎?那太復雜了。軟件在這個方面的技術能不能突破,也是個問題。

這些技術障礙有兩種可能,一是可能理論上會突破,但還有一種可能,即這是一條不可跨越的線,人類永遠突破不了。

三、不能低估人工智能

就像50年定律,永遠是50年以后的事。劉慈欣認為至少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還沒有突破的希望。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普通人還是低估了人工智能。

劉慈欣表示,它有許多目前還無法確定是否能夠真正突破的技術障礙,但這些技術障礙一旦被突破,就會產生出非常強大的東西,人類將無法理解它,無法與它交流,就像螞蟻無法理解人類的行為。

“為了讓觀眾好理解,所有的科幻電影中描寫的人工智能的能量,其厲害程度連真正的人工智能的千分之一都不到。真正的人工智能不是這個樣子的,沒有那么弱。”他在采訪中說道,“我們跟黑猩猩之間的智商差別,也就是80和150之間的距離,但人工智能和我們的差別可能就是150到15萬的距離了。這種情況下,兩個物種是完全沒有辦法相互理解的。”

四、科技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雨果獎得主劉慈欣(《三體》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4

從西閃2006在三體剛剛動筆時對劉慈欣的專訪我們也可以看出,劉慈欣對科技發展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表示自己寫作科幻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想用文學的形式把科學的魅力表現出來。 另外,他從小就偏愛那些能表現科學美感的科幻作品。

相對于有的作家對科學十分憂慮,劉慈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技術樂觀主義者。在旁人看來,“技術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可能是很淺薄的想法。但是劉慈欣一直堅信這一點。具體來說,他認為人類社會一切問題,包括道德的、經濟的、社會的問題,都是技術可以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是技術解決不了的??傊?,他就是一個技術樂觀主義者,也是一個未來樂觀主義者。

百分之九十的科幻作者都不認為人類有什么光明的未來、光明的前景,但他是那少數的樂觀者。從在劉慈欣中小說我們可以看到,用了不少筆墨描述了人類達到最終目標前的艱難與殘酷,但是最終的目標是確定的。他一直堅信,人類的未來是光明的!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