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極的人工智能,會讓人類生存還是毀滅?

鎂客 10年前 (2015-06-30)

我們并沒有擔心“猴子演化成人類”,而我們為什么要為人工智能的未來而憂慮?

面對一個越來越智能的社會時,大多數人在享受其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外,很少考慮這一切背后是否隱藏著隱患與危機。

智能的發展是把雙刃劍,對我們社會各個層面帶來了什么樣的變革和影響?在6月24日的“智能社會與人類未來”騰訊夏季思享會上,一眾學術界、行業界的領頭人物們在討論期間就產生了兩種聲音。

這場討論的參加者包括南開大學教授吳功宜,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劉德寰,中山大學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哲學系教授翟振明,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管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社會學者、知名IT評論人謝文先生等。部分學者持正方觀點,即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不可阻擋;另外也有反對的聲音:人工智能是不是走得太快了?

跨界往往能否碰撞出靈感,圍繞“人工智能的未來”,鈦媒體編輯整理了以下兩方的精彩觀點:

反方:智能時代的隱患

吳功宜先生的演講題目恰好可以概括討論話題——從互聯網到物聯網:機遇OR風險?

在吳功宜先生看來,從互聯網發展到物聯網,越來越多的行業應用——智能農業、智能交通等等,都向我們展示了物聯網對社會發展帶來的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冷靜來看,物聯網其實懸在人類頭頂上的一把雙刃劍,互聯網遇到的問題,物聯網都會遇到,生活在現實社會的人創造了網絡虛擬世界的繁榮,同時這些人又制造了很多麻煩。

比如,物聯網的安全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技術、道德、法律法規同時進行。吳先生對于智能社會的看法是,“智能生活快速發展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其背后的弊端,做到在發展中未雨綢繆,希望看到智能時代與人類平和相處是任何一個互聯網、物聯網參與者的愿望。”

劉德寰先生是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副院長,他跟吳先生站在同一方,“掌上生活與人類控制”是他和另外一名學者(中山大學的翟振明教授)主題對話中闡述的一矛盾。劉德寰先生把自己的演講命名為“科學怪人”,就是因為他提出:

“我們需要控制智能技術涉及人性的部分,否則一味的發展機器智能,人類或將走向毀滅”。

他拿《過度互聯》這本書舉例子,說明過度互聯在帶來便利的同時風險越來越大,網絡的隱患就越大。

中山大學的翟振明教授研究了一輩子哲學,他也同時展示了自己負責的人機互聯實驗室的成果。演講現場,他為在場的觀眾描述了自己在研究中的將虛擬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呈現。比如,“在虛擬世界,我在中國,你在美國,我們進去到一個地方聚會,觸覺、擁抱都可以;但目前他們發展的是通過與物聯網聯合起來,并不是單單滿足人際交往之中的視覺交”。

翟振明先生并拋出一個新穎的觀念,即在虛擬現實的環境下,把機器芯片植入大腦,甚至用芯片取代人的感官,相當于把人變成機器而不再是人機互聯——他評價這種做法稱“很可怕”,即便趨勢不可阻擋,這種虛擬現實也是他極力反對的。

我們到底更應該關注智能的快速發展,還是智能社會背后的危機?下面幾位業界的大咖卻從相反的觀點,傳達出自己對于怎么面對智能社會的到來,以及人類應該怎樣調整發展的方向與步伐:

正方:智能時代是發展的時代

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主要參與者謝文和格靈深瞳CTO趙勇先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即智能時代真的是危機重重嗎?

從智能機器人發展的現狀切入,趙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目前發明的機器人可以干很多常人無法完成的行為與動作,但是他們卻沒有感知能力。格靈深瞳團隊在機器人的感知能力的發展方面有較為深入的研究,他們正在暢想將視覺感知這一技術做出兩方面的應用:第一是運用到銀行等人群比較繁多的公共領域,第二是將其運用到交通行業上,通過智能汽車的反應科學的減少人為車禍的數量。

“智能時代的技術是必須發展的,目前人工智能正在經歷春天,兩到十年后或將進入收獲的季節。”趙勇說?;ヂ摼W參與者、知名IT評論人謝文也表示同意。他認為“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任何一個人,都不會阻止這種發展的進度;萬事萬物被數據化的趨勢在加速,且勢不可擋,而孤立的片面的數據也越來越以快的速度聯系起來,而面對這種發展,我們不能捕風捉影的認為他有危害就去阻止。”

除此之外,謝文還更加犀利的指出,美國比我們國家的智能發展更加迅速與先進,都沒有因此而停止智能的進程,況且國內智能技術仍處發展早期階段,不能因為對未來的擔憂而限制其發展。

智能時代是把雙刃劍

更多人相信這一點:智能機器的出現代替了人類太多的工作——如果你認同以中國林業大學心理學主任朱建軍老師為代表的“悲觀派”的話。朱建軍對現實和可見未來的理解是,“當機器代替了我們太多的部分,以至于人類缺少了在生活中親力親為的趣味”。此外他還提出質疑,人類現在對于自己的意識都是出于琢磨不清的狀態下,又怎么能賦予機器人自由意識且控制他們不傷害人類社會?

當然,也有人工智能領域的實踐者表示對智能機器人抱有極大的期待,比如——“樂觀派”的代表圖靈機器人公司的CEO俞志晨先生。在他看來,一方面是因為智能機器人的出現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機器人可以幫助我們做太多的事情,可以加快發展的速度,是社會更加高效便捷。另一方面是由北京大學心理系認知神經科學副教授毛利華先生提出,他之所以對于智能時代不擔憂是因為他對機器人的智能思想產生的質疑,即在心理學方面人類對于自身復雜的意識尚處在學習階段,將自由意識、責任等思想嫁接給機器人,這是一項很長時間很難實現的項目,我們幾乎很難做到通過復制人腦或者復制人類的智能產生跟人類一樣的人工智能。

正如一位學者所說,我們并沒有擔心“猴子演化成人類”,而我們為什么要為人工智能的未來而憂慮?

不過,必須感謝這些“替人類擔憂未來”的人們,他們來自社會學、經濟學乃至心理學領域,同樣的討論也許在未來的十幾年、上百年都不會停止。鈦媒體編輯希望用朱建軍學者的話結束本文:

“智能時代需要油門,也需要剎車,我們不能還未加速就想著踩下剎車,同樣我們更不能速度過快失去控制才想到安裝剎車。”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