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木時代:金融“泥腿子”的堅守與創新
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經歷了從異軍突起到全面監管的時代,“變”是整個行業的主旋律。然...
從2013年到2018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經歷了從異軍突起到全面監管的時代,“變”是整個行業的主旋律。然而,作為互金領域里的小微信貸信息服務商,積木時代成立之初所懷揣的“普惠”初心卻不曾改變,在普惠金融這條長跑的路上一跑就是三年。
積木時代成立于2014年12月,隸屬于微金融服務集團“積木拼圖”。與其他互聯網金融公司爭奪一二線城市不同,積木時代自成立起就將市場定位在三四線城鎮及農村地區,甘愿做金融“泥腿子”,服務小微企業和三農群體。“我們一開始想介入這個市場,是因為多數主流機構嫌它小,都忽略了,因而市場是相對干凈的”,回憶最初選擇的原因,積木時代CEO彭少新表示。
然而,人少的路一開始并不好走。
積木時代面對的用戶群體是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和三農群體,雖然他們為國民經濟發展貢獻著越來越多的活力,但由于缺乏合格抵押物、用傳統模式服務成本高等客觀原因,只有不到20%的小微企業能從傳統機構得到發展所需的資金。同時,風控數據難以依靠線上獲取的特點,導致許多新金融機構對這塊市場也持觀望態度。小微企業和三農群體“融資難”的問題遲遲得不到緩解。
“我們剛開始開拓市場的時候,很多農民用戶沒有銀行賬戶也不會用智能手機,有些地區員工需要親自到農戶那里去,教會他們怎么樣用手機開戶”,選擇進入這個市場,彭少新等積木時代的高管們就已經預想到了這些困難,“這個行業在一二線市場存在著很多一戶多貸、騙貸等不好的現象,市場非常復雜。相比之下,我們在下沉市場遇到的困難,換個角度看其實是有利條件,我們接觸的很多用戶都沒有接觸過信用貸款,相對比較簡單。”
為了打開市場,積木時代采用開設線下資產門店的形式,以點帶面,由縣城輻射到周邊的鄉鎮。每個資產門配有店20到30個員工,由業務員通過地推的方式直接獲客。“在我們海城門店,我要求他們將縣城周邊所有的鄉鎮包括村名都打印出來,貼在墻上,一個鎮一個村的去走訪,一個也不能漏掉。最開始的時候,員工每天要開車一兩百公里去走訪,這樣一圈下來,我們的用戶開始慢慢積累起來,員工對自己區域的情況也了如指掌”,積木時代區域經理樊陽說道。目前,積木時代已經在全國開設了48家資產端門店,覆蓋了全國大部分地區。
靠著這種“笨”方法,積木時代解決了獲客的問題。同樣的,為了解決讓其他新金融機構“望而卻步”的風控難問題,積木時代設計了一套適合小微借款行業現狀的量化風險評估體系,即通過信貸員上門盡調的方式進行數據的收集和交叉驗證。
然而,面對全國幾十個門店,從南到北幾千公里的市場,僅靠一套自上而下的模式并不能滿足各地差異化的需求。為此,積木時代在實際實踐中,會根據各地反饋的情況,逐漸對模式進行完善修改。“我們深圳有個審批中心,那里的風控人員會定期到各地調研。他們感覺到南北客群明顯不一樣,北方客戶比較粗放,細節的留存不是那么多,摸清客戶的信息不是那么容易,而南方的客戶會精細一些,票據和單據的留存更完整。地域差別,我們要求信審人員審批的時候會做一些微調,不能因為一個小服裝加工作坊沒有工資單,就機械化的定義它為‘非正常運營’。”積木時代副總裁陳超分析道。就這樣,在一來一回的反饋中,積木時代差異化的風控模式逐漸成為了不可復制的行業競爭壁壘,也為普惠金融這條長跑之路提供了持續的動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布局小微信貸服務這個市場,但很多公司進入又退出,真正能扎根下去并堅守的公司并不多。就如積木拼圖集團CEO董駿強調的,做金融,善良比聰明重要,耐性比狼性重要,積木時代一直堅守著這樣的文化理念,用看似“笨”的方法,一步一步開疆拓土,為更多不被金融服務覆蓋的地區和人群送去普惠的金融服務。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