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天堂:英偉達AI帝國的第一個「受害者」
新Switch能找到下一個「絕配」嗎?
誰能想到,和人工智能“八竿子打不著”的任天堂居然會成為英偉達AI帝國的第一個“受害者”。
事情是這樣的,前段時間,筆者看到這樣一條問題“任天堂為何遲遲不發Switch新機?”從商業角度來回答,原因無疑是現在Switch還不愁賣。
但筆者突然想到了一個新問題,如果任天堂發新主機(后稱新Switch)該用什么芯片呢?畢竟作為Switch的唯一芯片供應商NVIDIA英偉達正在如火如荼地搭建他的AI商業帝國呢。
盤算了一下市面上的移動芯片廠商,似乎很難找到那個符合任天堂的答案。
既是「絕配」,亦是「絕唱」
任天堂的Switch首發于2017年,其所搭載的是來自英偉達的Tegra X1芯片,但這顆芯片的歷史還要追溯到2015年。
當時的英偉達在PC領域已經占有一席之地,后來更是盯上了發展迅速的移動處理器市場,這顆Tegra X1就是這一規劃下的產物。
與當時移動處理器廠商普遍的強化ISP圖像處理(注意,不是圖形處理,多用于增強拍照和視頻能力)的打法不同,英偉達完全是在用GPU的思路做移動處理器。
以這顆TegraX1為例,它所采用的不僅是在電腦GPU上經過驗證的Maxwell架構,更是擁有現在英偉達縱橫AI時代的殺器——CUDA核心。這使得它的GPU能力幾乎能夠領先同時代移動處理器2年。
也正因此,Switch作為一臺幾乎不需要ISP,同時又很依賴GPU性能的游戲設備,TegraX1與它幾乎可以說是「絕配」。
筆者翻了一下Tegra的官方說明頁面,也已經變成了面向AI的嵌入式系統說明
只可惜……移動處理器的“天平”最終沒有倒向英偉達,“劍走偏鋒”的Tegra在2019年草草收場。
新Switch遲遲不發,其實面臨無芯可用
因此,不出意外的話,任天堂Switch必需換“芯”。只是,依舊要面臨抉擇和問題。
如果繼續堅守ARM,選擇高通、聯發科這類成熟的移動處理器廠商。雖然經過6年多的發展,但移動處理器的發展方向依舊更重視CPU、ISP、通信基帶這些對游戲主機不那么重要的參數。即便專門訂制,大多還是基于手機SoC的縫縫補補,不一定能滿足性能需要。
如果轉戰x86,選擇已經有不少掌機處理器經驗的AMD合作。通過訂制芯片確實可以解決性能不足的問題,但x86的天然劣勢在于功耗。大概率還是掌機形態的Switch就需要更大的電池和散熱模組來保障續航和控溫,但同樣會極大增加體積和重量。
(圖左:重669g的Steam Deck;圖右:重420g的任天堂Switch)
而且,前面也提到過,英偉達Tegra之所以與Switch“般配”,除了本身性能“對口”,還有專門的軟件優化效果——
一位曾參與Switch游戲移植的開發者這樣說:Switch原生圖形API是任天堂和英偉達專門針對TegraX1開發的,不同于常用的OpenGL和DirectX,代碼專一且效率極高;在優化圖形渲染方面,官方推薦的延遲渲染,性能較前向渲染高很多;Switch的先后幾個版本所用的處理器完全一樣,保證開發統一性同時可以基于硬件上限做最優效果……
Switch換“芯”還要面臨新的適配問題和兼容性考慮,畢竟,馬里奧之父——宮本茂在去年曾說過“任天堂目前已經具備讓新一代硬件(新Switch)向下兼容Switch的技術”,換平臺要么推倒重來,要么就用蘋果Rosetta質量的技術做轉譯。
所以,從現階段來說,新Switch遲遲不發,是沒有或者說少有合適的“芯”。
Switch太成功,任天堂不急
當然,除了芯片問題,任天堂一直不發新機主要還是因為Switch從商業角度上實在太成功了。
根據5月份任天堂公開財報顯示,Switch的銷量已經達到了1.25億臺,銷量排名已經位居家用主機市場第三,僅次于索尼的PS2和自家傳奇NDS掌機。甚至預估下一財年(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Switch應該還能再賣1500萬臺。
一個經典的程序員理論是“代碼能跑就不要動”。
對任天堂來說也一樣,現有的商業模式能夠跑通且盈利,就不要胡亂創新去打破。并且,任天堂在本世代的做法是錯位競爭,與索尼PS5、微軟Xbox不同,主打家庭娛樂中心,在掌機端又有大量頂級IP與Windows掌機競爭。
所以任天堂一點都不急。
寫在最后
筆者發稿前剛剛看到的新聞,有消息稱一家西班牙的游戲開發商已經取得了任天堂Switch下一代新主機的開發套件。
既然已經向第三方開發者發放了開發套件,證明主機的基本性能規格和形態應該都基本確定了,希望任天堂已經找到了新的「良配」。
時隔6年,玩家們也終于有了新盼頭。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