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專利收費:天經地義

偉銘 2年前 (2023-06-20)

通信專利之爭開啟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的報道,華為正在與大約30家中小型日本公司收取專利使用的相關技術許可費用。

華為專利收費:天經地義

此前華為就已經在日本建立了一個知識產權戰略中心,用于監督在亞太地區的知識產權相關業務。有相關知情人士稱此次涉及的公司多為搭載了“無線通信模塊”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和系統公司,如果無法就費用達成一致,可能會使相關業務難以繼續運轉。

在此前,諾基亞曾以相關通信技術專利與OPPO、vivo、小米等國產手機廠商產生過沖突。頻繁的事件表明,當前通信行業的專利之爭已然開啟。

華為終于“閑”下來了

有相關人士透露,此次華為收費的專利中包含了WiFi6、4G等關鍵性技術,華為方面給出的專利使用費標準為每臺通信設備50日元(約合2.5元人民幣)或更少的固定費用,也有按整個系統價格的0.1%或更少來收費的方法。

根據東京大學的相關研究員表示,這樣的“收費要求符合國際標準”。

華為任正非也曾表示過“華為近幾年太忙還沒空收專利費,等閑下來就收點,費用不一定像高通那么多”

現在看來,華為是“閑”下來了。

華為的“硬氣”來源于5G時代的大量標準必要專利的把控。根據華為在2022年公布的相關信息顯示,直到2021年華為依舊是中國獲得授權專利最多的公司,在歐洲專利局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在美國新增專利授權量排名第五,PCT專利申請量連續5年全球第一。

根據第三方機構的報告顯示,華為在5G、WiFi6、H.266等主流標準領域處在行業領先地位,甚至即便不使用華為品牌的產品,可能也繞不開華為的技術授權費用。

既算反擊,也是推動

自從中國科技事業開始發展以來,一直面臨著各種形式的“卡脖子”問題。這次華為的專利收費既是面對長期制裁的一次反擊,也是推動全球科技競爭的一個推手。

華為專利收費:天經地義

去年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發展研究中心發布報告顯示,當前全球聲明的5G標準必要專利共21萬余件,涉及4.7萬項專利族,其中中國聲明1.8萬項專利族,占比接近40%,排名世界第一。申請人排名方面,華為公司聲明5G標準必要專利族6500余項,占比14%,在全球居首。

華為美國首席知識產權顧問史蒂文·蓋斯勒曾表示,截至2021年的三年中,華為從全球專利許可中就獲得了約12億美元的收入。

當下,繞不開的中國通信技術,就好像當年的“Madein China”一般隨處可見。當然,華為在《專利許可業務匯報》中也提到了,專利收費除了創造商業價值,也是增強社會創新的源動力。

名為“專利”的大棒之下,有人退讓,有人交錢

與華為的“清閑”不同,國內其他廠商就在這場專利之爭中吃了不少虧。

其中,以諾基亞為首的通信技術領域專利擁有者,已經在海外市場與中國的OPPO、vivo、小米等廠商展開了幾輪專利博弈。

華為專利收費:天經地義

比較近的一件事是,德國曼海姆的一家法院在針對諾基亞與OPPO之間的標準必要專利訴訟中,授予諾基亞對OPPO的停止令。這一項禁令直接導致了剛剛在德國銷售有所起色的OPPO無奈退出德國市場。并且在今年OPPO也決定不再與法國經銷商續約。

同樣的,作為兄弟品牌的vivo也沒逃過諾基亞的“專利”大棒,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專利拉鋸后,先是退出了德國市場,又“清空”了荷蘭官網。

目前來看,“步步高兩兄弟”在歐洲市場的出海之路可謂出奇的不易。OPPO公司首席知識產權官馮英曾表示,目前收取專利費的公司越來越多,每一家公司都漲船高,會導致硬件成本越來越高。

華為專利收費:天經地義

相比之下,小米的選擇更加溫和——買。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小米每年在相關技術專利許可費上的相關花費大約為50-71億人民幣,除了諾基亞、愛立信這類現在已不從事智能手機業務的“專利巨頭”,還有高通這樣的技術巨頭。此前印度凍結小米資產的一大原因就在于,不認可小米向高通支付的“特許權使用費”。

寫在最后

經歷“1G空白、2G跟隨、3G突破、4G同步”的數十年發展歷程,中國在5G通信領域已取得不錯的成績。

但難以否認的是,現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專利技術之爭,國內的科技企業依舊很難掌握主動權。掰開那只“卡脖子的手”任重道遠。

本文作者:Visssom,觀點僅代表個人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