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南大智慧城市:技術之外,智慧城市建設還需要人、土地和投融資

韓璐 3年前 (2022-12-16)

智慧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很多人還處于盲人摸象階段。

本文核心觀點:

· 1、集齊人、土地和信息化元素后,智慧城市才能夠形成一定的商業模式。再借由投融資解決建設資金問題、推動相關企業孵化上市,才能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

· 2、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進入數字化階段。

· 3、智慧城市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很多人還處于盲人摸象階段,可能做了一塊就以為是智慧城市,實際上并不全面。另外,賽道內一些供應商進來之后只顧賣產品,眼里根本沒有客戶的整體需求。

· 4、智慧城市并不是千城一面,部分模塊或組件或可標準化,但具體如何進行組合,還需要結合自身城市特色。

回溯智慧城市的發展,這一概念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是數字城市與物聯網相結合的產物,被認為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方向。隨著后來這一概念在中國的落地,智慧城市概念由此出現,至今已經發展十多年。

就在此前舉辦的2022中國(南京)國際軟件產品和信息服務交易博覽會上,鎂客網見到了國內大大小小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創新信息技術企業,而在眾多軟件產業前沿技術、產品、解決方案中,智慧城市也是重頭之一。

期間,鎂客網也有幸與智慧城市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商南大智慧城市董事長李旻和CEO洪浩進行對話,圍繞智慧城市相關問題展開探討。

對話南大智慧城市:技術之外,智慧城市建設還需要人、土地和投融資

左:南大智慧城市董事長李旻,右:南大智慧城市CEO洪浩

一、除了技術驅動,智慧城市建設還需要人、土地和投融資的參與

在智慧城市建設實踐過程中,信息化是它最初的特征,也是背后的驅使動力。但漸漸地,除了關鍵技術,業內有關“人”的討論逐漸增多。

有觀點認為,建設智慧城市應該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解放市民的“體力”,第二個層次是增強市民的“智力”,第三個層次是讓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安心安全安逸,達到“身心愉悅”。

在這一點上,李旻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面向智慧城市建設,“單純信息化是不夠的,還需要人的參與,需要土地和投融資。”

在其看來,智慧城市的本質是為人服務的,而土地是城市的基礎,只有集齊人、土地和信息化元素后,才能夠形成一定的商業模式。再之后,通過投融資一方面解決智慧城市的建設資金問題,另一方面推動一些智慧城市企業通過相應商業模式進行孵化上市,最終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這也就是新型智慧城市的發展理念。

“原來的智慧城市是純粹以技術驅動的,現在的新型智慧城市不僅僅是要借助技術,還要通過人、土地和投融資等幾大要素來改變世界。”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數據成為新的生產力,它也已經取代信息化成為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要素之一。

二、智慧城市進入數字化階段

在李旻看來,如今的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進入數字化階段,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性應用就是過去陪伴大家三年的健康碼、場所碼,并且“大家也接受了數字化概念。”

而以城市管理為例,信息化階段的特征就是每個部門各有各的系統,且各個系統之間數據不互通,最終形成了所謂的“信息孤島”。從信息化階段進階數字化階段,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打通數據,繼而考慮如何合理合規利用數據,以高效挖掘數據的價值。

這方面,李旻以南大智慧城市為安徽泗縣打造的政府智慧數據大平臺為例,在疫情發生時,“我們做了一些精準防控,使得疫情及時被發現和解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的同時,也降低了疫情的損失。”

在這背后,是大數據平臺實現的統一指揮調度在發揮作用。“一個大數據中心擁有交通指揮中心、疾控中心等六大專業中心的職能,從物理和邏輯上解決各個部門的溝通問題,讓各部門在一個數據中心合署辦公、實現跨部門協作,從而大大提升協作效率。”

以上例證之外,李旻也提到了有效挖掘數據價值的多個案例,包括基于數據分析建立個人/企業信用體系,不需前往銀行,僅需在“我的南京App”即可查看授信額度,以及利用大數據分析將過往“企業找政策”模式轉向“政策找企業”……

此外有一點值得注意,據中國企業數據庫企查貓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7月20日,目前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存續和在業的企業共有19290家,這其中有做軟件的,有做硬件的,也有做集成的……而縱觀整個賽道,李旻和洪浩也指出了一些問題。

李旻表示,面對智慧城市這么一個巨大的系統,很多人還處于盲人摸象階段,可能做了一塊就以為是智慧城市,實際上并不全面。另一方面洪浩也向鎂客網說道:“一些賽道內的供應商,進來之后只是各自售賣各自的產品,眼里根本沒有客戶的整體需求。”簡單總結——不貼合客戶需求、不成體系。

以自身舉例,“南大智慧城市參與了國家智慧城市標準化總體組等,深度參與智慧城市相關標準的制定,對各省市政府相關政策也把握得比較好,從標準到頂層的總體規劃設計,再去落實到每一個專項的部署、某一項技術的運用,再將它們集成在一起,通過長期可持續的運營去獲得最終的數據價值。”李旻說道。

用洪浩的話來說,基于這一運作模式即可幫助客戶有效制定智慧城市規劃,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三、智慧城市建設,不存在千城一面

猶記得2012年,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名單公布,彼時共有90個城市入選,當時間來到2020年12月,全國已經有900余個城市展開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僅僅8年時間,就實現了10倍的增長。

而說到智慧城市建設,無非可以看作六個版塊:智慧治理、智慧經濟、智慧出行、智慧環境、智慧公眾和智慧生活。

再次回頭看這六大板塊,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是否也存在這樣一種規律或樣板,可以在之后實現可復制的智慧城市,并規?;占??

對于這個問題,洪浩給出的答案是不存在,“智慧城市并不是千城一面,實際上每個城市都要有自己的特色,這樣的智慧城市才是一個優秀的智慧城市。”

在其看來,智慧城市建設的規模已經開始起勢,至于“可復制”這一點,“只能說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的許多模塊、組件可以慢慢去實現可復制,比如智慧教育中智慧課堂的部分內容,以及智慧醫療體系中互聯網醫院的遠程問診等等,都可以慢慢通過一段時間的整合與應用去形成一套標準化體系,但是每個城市該如何去組合這些模塊,還需要結合自身城市特色。

最后,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干貨在等你!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微信ID:im2maker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硬科技產業媒體

關注技術驅動創新

分享到